第一章 霸圖基業(1989~1996年)(1)(2 / 2)

這寶貝便是煤。黑乎乎,髒兮兮,卻將在大半個世紀後引發一場石破天驚的變革!

農業有小崗,工業謝一礦

中國的發展,每每是以經濟的破冰推動政治的前行,以政治的前行保護經濟的破冰。

1978年5月11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福明寫就了一篇論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標誌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悄然進入破冰期。

同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在一張紙上按下了18個手印,偷偷地搞起了生產責任製。1958年,中國農村建立人民公社製度,分配上實行大鍋飯。文革十年,農村經濟幾乎崩潰,糧食產量在低水平上徘徊,農民難以維持溫飽。粉碎四人幫後的一段時間,左的思想錯誤依然延續,在黨中央號召下,全國又掀起學大寨的新高潮。而廣大農民強烈要求改變貧窮落後生存狀況。在這種背景下,改革開放的起點正是小崗村農民承包土地,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

真是曆史的巧合,正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後不久,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一次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會議。站在共和國建立以來最嚴峻的曆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不約而同地翻開了曆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或許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緣故,人們對小崗村的改革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小崗,儼然已經成了中國改革的代名詞。的確,回頭審視當年那段曆史,無論怎樣紀念都不為過。

離小崗村所在的鳳陽縣不遠,正是淮南。淮南礦務局有個謝一礦。當年鳳陽縣第一個搞包產到組的馬湖公社黨委書記詹紹周正是從謝一礦以煤計資中得到的靈感。

難道謝一礦在工業領域的改革,比鳳陽小崗村還要早?雖然似乎無人考證,但從事實看來的確有所關聯。那麼,謝一礦是怎樣的一個礦,又是誰在領導這個礦?

謝一礦是淮南礦務局的一個老礦,投產於1952年,年產僅有30萬噸。20世紀70年代,謝一礦擴建為90萬噸。這兩個數字,在淮南的煤海中僅僅是滄海一粟。不過,數字從1976年開始發生著變化?:1976年,年產115萬噸;

1977年,年產128萬噸;

1978年,年產131萬噸;

1979年,年產140萬噸;

1980年,年產156萬噸;

1981年,年產160萬噸;

1982年,年產163萬噸;

1983年,年產200萬噸。1980年,謝一礦成為淮南九個煤礦中唯一上交利潤的礦井。數字與成就,標誌著謝一礦在淮南的地位。而礦長,正是後來新集煤礦的創始主角,人稱劉大膽的劉明善。

從童工到礦長

社會心理學有句經典名言: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條層層而又重重的因果鏈條完美地闡釋了命運與思想之間的互動鏈接關係。

?溫躍淵.托起太陽的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威廉詹姆斯.多元的宇宙[M].吳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發展心理學講人生,頻繁運用追溯手段,因為據說人的性格、智慧、習慣在七歲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