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霸圖基業(1989~1996年)(2)(1 / 2)

/書籍可以打開心靈的窗戶,書籍是人類的最好朋友,閱讀讓您開闊眼界,開拓思維,精彩的圖書可以啟迪智慧,讓米花在線書庫成為您的好朋友吧!/

的確,劉明善一生傳奇。

十歲,因家境貧寒,輟學;十五歲,當童工,被剝削,生不如死;年紀稍大些,下井背煤,又是九死一生;終於迎來新中國解放,20世紀70年代後期,當上謝一礦礦長。

人才依時,智者應運。十年動亂,謝一礦生產混亂,幹群關係緊張。上級選中劉明善接手這個人人避之不及的爛攤子。1976年,粉碎四人幫,不過國內政治環境仍然被兩個凡是左右。在很多群眾眼中,粉碎四人幫隻是眾多政治鬥爭中的一個插曲。不過,嗅覺靈敏的劉明善卻在寒冬的酷烈中感到了一絲春意。他認為,真正的變革可能即將開始,開始醞釀小範圍的改革。

劉明善的成長符合螞蟻上樹模式,從底層到基層,再一步一個腳印升到高層。正是如此,煤黑子出身的劉明善懂得煤炭工人的疾苦。

工作中,他是上級,嚴格要求礦工;生活中,他把工人當親兄弟,無微不至地關心。粉碎四人幫當年,他悄悄恢複了文革前對礦工的單項獎勵。1977年,實行以煤計資方案。工人出滿勤,月工資至少150元。這麼算起來,以煤計資與小崗村的包產到戶性質一致,且足足早了一年。隻是礦業不像土地製度的變革那般敏感,所以一直無人將二者聯想起來。

劉明善膽子很大,除以煤計資外,他還給下井的工人班組提供免費班中餐,每個工人每個月還可以拿到四五塊錢的飯票不過,劉明善膽大卻不心細,改革措施無可避免地遭遇了重重困難。

有領導說他胡鬧,有中層說他收買人心,甚至有礦工也不理解。1983年,他找到礦務局,提出增加630人,增產20萬噸,同時井下采煤改為四六作業製,縮短工時,還可提高勞動生產率。

結果局裏回答:不管你怎麼辦,人一個不給。

劉明善連夜起草《這樣的好事為什麼不支持?》,投書中央書記處。一周不到,擔任副總理的萬裏批示下,中央勞動部直撥630人的招工指標。此舉可見,劉明善的人格特點及爆發力。人是要到了,矛盾也就此埋下。

矛盾的高潮出現在1984年。劉明善處處受阻,直到有一天,國務院副總理穀牧親自來視察謝一礦,給出了謝一礦的經驗要推廣的評語,紛紛議論才平息下去。謝一礦,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紅旗礦。

不管怎樣,劉明善當了十年的礦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謝一礦的改革,也成為後來他大刀闊斧在礦業領域進行改革的牛刀小試。

1987:淮南要建新集礦

時間又過了十年。1987年,淮南要籌建新集煤礦。

如今,談論中國崛起似乎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炫目的進出口貿易數字,華麗的城市地產建設,國家為農民免了農業稅,為孩子們免了學費,為汽車免了養路費,這些都讓中國的改革開放變得如此觸手可及。

但是一定要記得,中國的崛起,是靠著工業提供的動力,為工業提供動力的是燃料。而20世紀80年代,整個淮南礦務局一年的煤炭產量不過千萬多噸。

從高層到基層都明白,煤不夠用了。

鳳台下,淮南邊,不是號稱煤山煤海嗎?為什麼產量如此之低?

產量上不去,人員流動不起來,不僅不能更好地把煤炭資源運到東部發達地區支援共和國的改革開放,更不能讓駐守了煤礦兩千年的鳳台人民富起來。還有什麼比捧著金飯碗乞討更令人鬱悶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