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急,政府急,挖煤的人更著急。
1978年,政府在淮南成立了兩淮煤礦建設會戰總指揮部,開始勘探找煤。淮南市的老領導段金波放出豪言:我們這些老頭子,為了開發能源,振興我們的經濟,累死了都願意。否則我們無法向子孫交代!
1984年春天,謝一礦礦長劉明善帶著一幫人馬到鳳台,打算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再給鳳台開采一個年產幾十萬噸的煤礦。
當時鳳台縣經濟很不發達,雖想讓劉明善來挖煤,但縣上財政拿不出足夠的錢來開發。為此,劉明善和鳳台領導跑到臨近的南京尋找幫助。謝一礦紅旗礦的身份、劉明善的能力和縣領導的誠懇打動了南京的一個合作方。甲方乙方草簽了一個合作協議,總投資額一億人民幣,南京出資七千萬元。然而,最終合作夭折。劉明善甚至不知道究竟是哪方麵出了差錯。
困難仍在繼續,時間卻不等人。各地小煤窯層出不窮,政府監管日顯艱難。1987年3月2日,一個非法開采的小煤窯發生透水事故,導致臨礦的一對小礦井被水淹沒,十二名礦工遇難,國營通配煤礦新莊孜礦被迫停產。這就是當時震驚當地的三二事故。
事故一出,國家派出了三二事故調查組。一調查才發現,當地的小煤窯已經超過200多個了,其中160個是非法或不符合安全生產規範的。此時,恰好發生了令一代人記憶猶新的大興安嶺火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第一次意識到,安全是國家崛起的保護閥。
4月,事故調查組、淮南局、鳳台縣、群眾代表圍坐在了一起,開起了圓桌會議。會議結果是:籌備建設新集煤礦,地點在新集鎮,年產45萬噸。
7月初,新集煤礦勘探圖紙、施工圖紙已經製作完成,安徽省儲委在淮南審查批準了新集井田第一期工程精查地質報告。一周之後,安徽省煤炭廳在淮南主持審查迅速批準新集煤礦環境影響報告。一係列動作表示,新集煤礦的開工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8月,安徽省煤炭廳正式批準新集煤礦。
9月,勘探開始。
然而,此時最重要的問題卻是,煤礦誰來負責建設?
有人提議:劉明善。
接著有人說:劉明善兩年前被撤職了,雖然關係在省煤炭廳,可人不在安徽。
消息終於傳來:劉明善人在海南。新集煤礦勘探指揮部的領導聞之,說:一定要把劉明善請回來。就是拉,也要把他拉回淮南,建新集煤礦需要他!
曆史回放:一場沒有打完的官司
劉明善被免職,起因較為複雜,並引發了一場地方與中央部委的官司。
劉明善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些人認為,他有理想、有抱負,能打硬仗,敢為人先。既能嚴格管理,又有情有義,為人忠厚仗義,工作成績卓著,人格魅力少有人及;也有些人認為,他雖有能力和建樹,但不尊重領導,善於籠絡人心,一個人說了算,家長製作風嚴重,不可重用;還有些人認為,他是個優點和缺點都比較突出的人,有膽有識,功不可沒,但過於重感情,缺乏科學管理的理念。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生活向每個人打開了一扇門,通往同樣的目的地。有些人很幸運,打開這扇門,麵臨著一條極為平坦的通途,一路走來,偶有風雨,也隻是路途中的點綴,生活因此顯得愜意而舒坦;另一些人推開門,卻麵臨著一條極為坎坷的險路,遍地荊棘。雖也有風和日麗,卻總是短暫。劉明善晚年之前的人生之路當屬後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