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袁發現,不僅當地百姓,甚至古城鄉的一些基層領導都對劉莊的建設持懷疑態度。比如,施工進駐兩個多月後,在修建工廣的臨時道路並邀請古城鄉黨委書記左明到現場來勘察丈量土地時,這位地方諸侯卻非常驚訝且嚴肅地對梁袁說:難道這次你們是真的要幹?梁袁被問得哭笑不得,一時語塞。
梁袁馬上對這件事進行了反思:老百姓有疑問,基層幹部有疑問,說明溝通不到位,彼此之間的信任沒有建立起來。在人家的地方開礦打井,性質跟我們的人民軍隊和老百姓之間那種魚水之情是一樣的。要創業沒有任何人和,創業還怎麼進行?
當時劉莊工程雖然已經開工兩個多月了,但各項文件、合同、程序等都還在路上。這才是當地老百姓和一部分職工對劉莊的建設懷有疑慮的根源。
為了創造人和,劉誼在公司上層,梁袁在劉莊一線分別展開了大規模的行動。他們到處奔波簽合同,目的隻有一個,為劉莊的建設保駕護航,把這次建設用各種商業文書、法律文件、技術協議秘密地武裝起來。有了這些合同,人心就穩了。
五年之間,他們簽訂了600多份各式各樣的合同,涉及80多家單位的500多項工程。
在2001年,梁袁帶領早期進駐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了實現劉誼新創精高的指示,實現切實提高工期的目標,用了五天外出調研礦井建設、施工和科研單位力量。五天,看似很短,梁袁等人卻跑了14個單位,從淮南先到江蘇,又北上山東、河北,然後南下河南再經安徽的淮北、宿縣回到劉莊,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還簽訂了一係列合同。而梁袁等人有時候都顧不得吃飯,有時一天隻吃一頓飯。
在2002年,為了給劉莊上馬最新最尖端的技術,劉誼親自帶著梁袁到德國考察。期間,劉誼和德方簽訂了包括購買機械和轉讓技術等一係列合同,奠定了劉莊要走自動化道路的基礎。同樣,這次德國之旅讓梁袁也與前來劉莊安裝調試機械的德國工程師交上了朋友。德國工程師的敬業,讓梁袁體會到了人和不僅隻在國內適用,也具備某種國際主義色彩。
五年間,600份合同的簽訂,意味著劉莊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已經全部具備。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劉莊第一刀
2006年4月19日,劉莊上了CCTV的《新聞聯播》,題目是中國第一個數字化煤礦。
劉莊還沒有正式產煤,就上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何以成為輿論如此關注的焦點?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擬做一個有關國家投資的節目。認為新集是國家投資的重點項目,而且很有特色。央視的兩位記者千裏迢迢來到了新集。確切地說,他們要采訪的不是新集,而是劉莊礦區。郝勁鬆回憶,兩位記者敬業而且內行。他們來之後,走訪了很多工人,對劉莊礦區的上上下下進行采訪。
記者們對劉莊礦區的自動化非常感興趣,一位女記者認真地問梁袁:全球科技進步的情況下,信息化、自動化都普及了,那麼劉莊的特色在哪裏?論規模,劉莊的規模肯定不是全國最大的;論信息化,山東兗州礦務局的許多煤礦早已經實現了信息化;論自動化,山西的礦井也早實現了,而且山西的自動化不僅能定位礦井,還能通過模擬信號把一切標準都規劃出來。那麼,劉莊的特點在哪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