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他湊到跟前踮起腳尖一瞅,原來是一個身穿紅軍衣服的大鼻子藍眼睛洋人,在兩個挎盒子槍的紅軍軍官的陪同下,正拿著個皮匣匣子這裏瞧瞧、那裏照照的,招惹來了許多看稀罕的人。

光陰過得好快。

時間一晃,女紅軍張英割舍下一對親骨肉跟隨大部隊已經走了兩個多月了。到現在,還是得不到她的一點音信。桃花心裏在念叨著,這兵荒馬亂的,張英她可不敢出點啥事情。

張有富看出了婆姨李桃花不願言傳的犯難心事。於是,他一邊給婆姨說些寬心吉利話,一邊想方設法從外麵打聽有關紅軍的消息。

說來也巧。張有富正在念叨著他的嘴精兄弟李拴柱時,李拴柱正好把羊隻趕到他家的脊背梁上來放。赤腳大片地溜達著下來,跟他的張哥討要旱煙來了。

李拴柱一看張哥又是給他倒水泡茶,又是給他卷旱煙的,他索性幹脆盤腿坐在土炕沿上,香噴噴地吸著煙棒,用髒兮兮的手指輕輕點逗著兩個酣睡的嬰兒的小臉蛋。

“我說張哥,你個老東西真格能行,五十多歲的人了,還弄了個‘龍鳳胎’。”

張有富笑著瞅了一眼在窯掌裏幹活的婆姨,開玩笑地對李拴柱說:“看來,拴柱兄弟想媳婦都快要想出病了。”

“想有啥治。我要是能娶個像嫂子這樣乖俊的媳婦,絕不叫她在莊稼地裏幹一把苦力活,就像供奉王母娘娘一樣伺候她。”

“快別說這些酸倒牙的話了。還是給老哥講講最近外麵都鬧些啥世事?”張有富有些拋磚引玉般轉換了話題。

“你在家裏蹲著屁都不知道。”李拴柱喝了一口茶,一本正經地對張有富說,“紅軍駐紮在咱們南原城。聽說隊伍多得走了好幾天哩。他們不打人,不搶東西,對人還蠻有禮貌的。前幾天,我們掌櫃的杜老二還給紅軍趕去了二十隻綿羊,馱去了十口袋麥子呢。我們把東西送到紅軍住的地方,他們列隊拍手歡迎,還有幾個當官的和我們一一握手,弄得人怪不好意思的……”

李拴柱侃得正津津樂道時,突然一拍大腿驚叫道:“天大大!我的羊?”他跳下炕,順手抓了一把旱煙,一溜小跑上到梁頂上,追趕自己的羊群去了。

嘴精李拴柱平日裏是個瞎謅的行家,他說的這些話,張有富兩口子還有些半信半疑。最後,張有富和婆姨商定,幹脆自己親自到南原城逛一趟,借趕集的名義,打探一下紅軍的消息。事不宜遲,明天正好是南原城的集日。

東方剛發白,天上的星鬥還眨巴著眼睛。李桃花早早就把老漢叫醒,把幹糧和灌滿水的葫蘆裝進了羊毛褡褳裏,讓老漢背上,趕早動身。

張有富在婆姨千叮嚀、萬囑托的安頓聲中出了門。他走了沒幾步又停了下來。原來,他尋思著究竟要走哪一條路呢,要是順眼前的飲羊溝底向西而下,行走十幾裏溝道,就和由北向南流向的大灣溝交彙。上了大灣溝的溝沿,再走十幾裏台塬平路就到了南原城。要是走沿山繞溝堖的羊腸小道,到大灣溝至少要走二十多裏路程,比走溝道多出個十幾裏路。不過,順溝底走也能成,路程盡管短一些,但每逢雨季,溝裏頭有泥濘水壩,行走時不便。要是在封凍的冬季,順溝而下去南原城趕集,的確是一條少走彎路又省力氣的捷徑。為了保險起見,張有富選擇了走沿山繞溝堖的羊腸小道。

待太陽冒紅,張有富已過了杜堡子、豹子灣,到了劉崾峴的梁頂上。

站在山峁上往西瞭望,平展展的南原台地盡收眼底。南麵一溝之隔、東西走向的駱駝梁也到了盡頭。倚山傍川的董莊,就坐落在“駱駝頭”墩墩山的腳下。還有那靠南邊的蓮花山,雲霧纏繞山間,倒有幾分仙境靈氣的感覺。

張有富一看趕路的時辰還早,便放下褡褳稍歇片刻。他坐在土坎上一邊抽著旱煙,一邊出神地觀賞著蓮花山山間的雲霧飄帶。

蓮花山在當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座神山。提起它的名字,民間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說。

相傳,觀音菩薩打坐蓮花台雲遊經過起伏連綿的黃土高原時,俯視發現黃洲中有一小塊綠地。於是,她從雲端降落下來要看個究竟。

她降到地麵一看,原來是老百姓的莊稼苗連在一起,把數萬畝大的台塬平地繪織成了一塊綠洲。她看到這個情景,有些感慨地說了一句“天道酬勤”,便打坐蓮花台升空西去了。

當地的山神、土地很會來事。為了討好觀音菩薩,就在觀音菩薩曾經降落的位置長了一座形似蓮花的山,故取名叫蓮花山。後來又把觀音菩薩大駕降臨的農曆四月十五定為蓮花山一年一度的青苗水會。蓮花山就因這段神話傳說,逐漸名聲鵲起,遐邇皆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