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當海軍,先練腳(2 / 2)

經過兩年奮戰,終於在北起長江口,南至廈門前線沿岸,構築起一座座大大小小、不同射程、不同方位的岸炮陣地。自那以後,海上局勢大大改觀。如今多少年過去了,麵對陶勇曾為之灑下辛勤汗水的一座座軍港、碼頭、炮陣地,無不讚歎當年陶勇的宏偉氣魄和戰略眼光。

在岸炮陣地建設上,陶勇還有其獨特的貢獻。眾所周知,50年代初期,第一批岸炮陣地是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設計的,大部采取掘開式暴露炮台,要求4門火炮等距離等高度,一字形或前後W形擺開,置於前沿島嶼山巔臨界線上。陶勇把這種炮台叫“臉盆”;這種陣地雖然火力集中,但易遭襲擊,而且選址十分困難,往往在一個重要作戰方向上,選不出一個合適的地形。陶勇根據抗美援朝的經驗,認為這樣的暴露陣地,遠離陸地,且又缺乏空中掩護,很難保存自己。因此,他提出以堅固的全掩體代替掘開式大麵積暴露炮陣地。設計人員在他的支持下,對圖紙進行反複研究改進,通過試驗取得科學數據之後,說服了蘇聯專家,終於研製出第二批炮兵陣地。這是用多層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全掩體陣地。事實證明,它比原來陣地優越得多。後來,陶勇在第一、第二批樣式基礎上,提出第三批炮陣地樣式。即暴露炮場、掩體炮場和坑道炮場相結合的多炮場陣地。其特點是:暴露與隱蔽相結合,固定與機動相結合;既能發揚火力又能經受襲擊,既能保存自己又能打擊敵人。而後在沿海某些要地推廣,為祖國築起了第一道堅不可摧的海上防線。

同樣,戰士們也記得當年陶勇司令冒著酷暑到他們基地的情景。

那年夏天,中午時分,石浦巡邏艇大隊的同誌們正在吃午飯,舟山基地馬龍司令陪同陶勇來到這裏,同行的還有華東海軍後勤部蔡長風部長、工程部譚繼誠部長等。

陶勇見了巡邏艇大隊長陳小龍,第一句話就是:“部隊的條件好不好?戰士們生活怎麼樣?”

年輕的陳小龍實話實說:“部隊住房破陋,生活比較艱苦。”

一旁的馬龍司令直朝他瞪眼睛:“你怎能這樣跟首長講話!”

陳小龍也意識到雖然自己說的是實話,可首長大老遠來,一見麵就訴苦,讓首長操心,有些冒昧,心裏有些不自在。

陶勇並沒批評陳小龍,隻是笑笑,跟一起來的人說:“我們先下去走走、看看,了解一下情況再說,我們要實事求是嘛!”

這些話讓陳小龍解脫了窘境。

這時,天正下著小雨,陶勇堅持冒雨上了艇,和戰士們一起蹲在甲板上,邊吃飯邊聊家常,戰士們見司令一點架子也沒有,很有些感動,他問什麼,都願意說真話。

這天,陶勇了解到部隊既無食堂,又無娛樂場所,一年四季站在甲板上吃飯,在狹小簡陋的營區生活時,心裏很難過,連連說:“確實艱苦,確實艱苦!”他轉身指示兩位部長,要求盡快解決這些實際困難。不久,艦隊就為他們批撥了修建房屋、食堂和改善文體設施所需的建築材料和經費,解決了大隊麵臨的困難。

所以基層的同誌都希望陶司令到他們那裏去,可以和他說說心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