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整個遺體保護工作變得頭緒繁多,錯綜複雜。

9月20日淩晨3時50分,載著毛澤東遺體的車隊穿過長安街,朝西四方向的毛家灣駛去。除了遺體保護小組的吳階平、林鈞才等人外,還有華國鋒、汪東興等領導隨車前行。街道兩旁肅立著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士。車隊進入一個黑色的大鐵門後,停下,隨車人員下車步行,被引到一個地下隧道,雖然裏麵很寬敞,能並排放置4輛卡車,但通風條件不好,有一股很濃重的黴味。隧道很長,大約走了100多米,才到達那個能安放遺體的房間。後來專家們才知道,這裏原來是一家醫院的地下手術室,設備完善,條件齊全。按照遺體保護的要求,施工人員又對每個房間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一個密封、隔氧、低溫的環境。在保護室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盛放遺體的鈦金屬容器。容器裏裝滿了藥液,遺體就浸泡在藥液裏。

從1976年9月到1977年10月,吳階平等專家在這個地下室工作了將近一年。

遺體保護麵臨著許多問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防腐。不僅要遺體不腐壞,還要注意遺容的顏色、神態。要長期保存,遺容不能進行化妝,任何化妝品都是一種損害,隻能將柔和的、略帶紅色的光照射到麵部,效果上能更接近真實。

在自然界,有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變化。遺體雖然通過藥物保存著,但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細微的變化。科學家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將這種變化減少到最小、最慢。這樣每天的監測、記錄就慎之又慎。除了儀器以外,專家們還想出了許多土辦法,比如用軍事上的地形等高線來測量麵部的高低;用“郵票法”色度深淺來測量膚色的變化。遺體平時放在地下的一個密閉的箱子裏,最大的問題是要防止氧化。箱子必須隔氧,同時注入惰性氣體。人們不可能做到100%的真空,隔氧的純度都是按照999%來計量的,通常最高的純度可達小數點後兩個9,而對於遺體保存來說,當然純度越高越好。這項設計是由清華大學負責的。

後來專家們還討論了往箱子裏注入的惰性氣體是氮氣還是別的氣體好。有一位專家提出用氦氣。大家都知道氦氣要比氮氣效果好,但其造價高得驚人。但是對於偉大領袖投入了無限敬愛的專家們從來就沒有把錢放在前頭,都同意用氦氣,他們力圖做到盡善盡美。

與此同時,另一支隊伍:為毛澤東采選礦石製作水晶棺的隊伍也開始行動了。這個任務下達給了江蘇省東海縣。

東海縣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水晶礦產地。其水晶產量和收購量均占全國的一半以上,而且水晶質量也是全國第一,主要成分二氧化矽含量高達9999%,為世界罕見,號稱“東海水晶甲天下”。所以,當黨中央、國務院把調動國內優質天然水晶為毛主席製造水晶棺的任務傳到國家地質總局時,他們便毫無爭議地把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落實到了東海縣。當時代號為國家“一號工程”。

由於製作毛主席水晶棺質量要求高,不僅要無任何雜質,而且每平方米的氣泡不能超過2個,加之一○五礦水晶庫存不足,大量礦石需要現采;水晶礦藏又分散,於是,縣委決定號召全縣人民共同來完成這項光榮的任務。與此同時,各公社、大隊也被動員起來,青湖公社每天出動1000多人,石梁河公社14名社員來到田頭安營紮寨,房山鎮芝麻大隊黨支部書記周克友和7名黨支部委員帶領第四生產隊全體社員日夜苦戰。終於采到了大批優質水晶,其中一塊竟達400多公斤。

按要求,毛主席水晶棺的熔製合成任務是由北京的六○二廠、上海新滬玻璃廠和錦州一五五廠分別承擔的。第一批任務是65噸,要求3天內完成。按照這一要求,必須一天幹10天的工作才行。選礦職工夜以繼日,終於在3天之內選好了第一批65噸特級天然水晶礦石,保質、保量地用飛機按時空運到北京。第二批任務要7天完成8噸一級熔煉水晶。選礦是件技術性很強的細致活,必須把粗選的毛料,用特別的小鐵錘敲掉外皮,然後用肉眼憑經驗去判斷晶體裏有無雜質。經過反複挑選,層層把關——每塊水晶都要經過選料人自查、礦裏職工檢查、質檢人員抽查、入庫時再查四道驗收工序。最後還有國家各有關方麵專家一一檢驗,負責把總關。時隔幾天,第三批礦石如期而至。

據統計,從1976年9月到當年底,先後一次用飛機、數次用火車,從東海直接調運到北京的特級優質天然水晶252噸。此外,又從東海調運5噸去上海新滬玻璃廠,5噸到錦州。在不到半年時間內,東海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真摯的感情,先後6次共提供了352噸優質天然水晶。

1977年4月24日,當莊嚴、肅穆、宏偉的毛主席紀念堂剛剛落成,一○五礦選礦車間主任袁興權作為在毛主席紀念堂工程建設中有特殊貢獻的代表而應邀參加,在縣委副書記薑其溫的帶領下,一行4人乘車北上。他們是東海首批瞻仰毛主席遺容者,也是全國最早獲此殊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