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向重視對舊文化、舊思想的宣戰。所以1943年,延安演出新編京劇《逼上梁山》時,他為之興奮,當即寫了一封情緒性很強的信給這出戲的編劇,說《逼上梁山》的演出將使舊劇從此重開了新生麵,把顛倒的曆史重新顛倒過來;所以才有了晚年他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隻做了兩件事,一是推翻三座大山;一是“文化大革命”。從中不難看出他對文化的看重,和過分強調它的改造所造成的失誤。
除了文化,對其他知識分子的使用,也存在很多問題。很多幹部對知識分子不重視,對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有的工農幹部對知識分子保持距離,甚至在政治上歧視他們,使用不當,待遇不公。有的單位對教授、科學家的職權不尊重,黨內決定的事情,群眾已聽了傳達,但擔任領導職務的專家還不知道。一位擅長水墨花鳥畫教學的著名畫家、教授,美術學院卻不讓他開課,而派他去圖書館寫書簽,到陶瓷科畫瓷碗,後來幹脆由工會派他給教職員工買戲票……
然而,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任務非常急迫,新中國的科學文化研究事業亟待提高。如何使知識分子發揮積極性,解決知識分子問題,已經擺在毛澤東和周恩來麵前。
1955年11月23日,毛澤東召集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商定召開全麵解決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並決定成立由周恩來負總責,彭真、陳毅等參加的中共中央研究知識分子問題的10人小組,著手籌備。第二天,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央召開的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的會議上,毛澤東、周恩來都講了話,提醒各省和大中城市的黨委把知識分子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並認真討論,準備好有關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的材料。
為了做好會議的籌備工作,周恩來、彭真等首先抓了調查研究,向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委,特別是向北京、天津、上海、沈陽、廣州、武漢等大城市,全麵調查建國6年來知識分子的變化情況。在周恩來主持下,中央10人小組起草了11個有關知識分子的專題報告。同時,周恩來還主持起草了大會主題報告———《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
1956年1月14日,在中南海懷仁堂,中共中央召開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開幕。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57位在京的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各地及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全國重要的高校、科研機關、文藝團體和軍事機關的黨員負責人共1279人。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會議。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莊重宣布,知識分子的麵貌,在過去6年來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周恩來的話像是發出了警報:“人類麵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把我們拋棄在科學發展的後麵很遠……我們必須急起直追!”
1月20日,毛澤東在閉幕式上講話,他的話同樣充滿急切:這個會議開得很好。現在叫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愚昧無知的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單靠老粗是不行的。中國應該有大批知識分子。全黨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水平而奮鬥!
此會一開,知識分子像上足了弦,為之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