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洪水災害的後果及處理辦法(2)(2 / 3)

土壤流失

幹燥地區是最脆弱的,而其他地區也好不到哪裏去,幾乎沒有哪個地方不會遭遇洪水和隨之而來的土壤流失。上層的土壤中包含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它們的流失使土壤生產能力下降。從斜坡狀土地流失的土壤大部分沉積在低矮的地方,這給人的感覺是某塊田的所失,就是另一塊田的所得,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表土被剝離以後,不那麼肥沃的次土壤可能緊隨其後被剝離,並且沉積在表土之上。這種方式積累下來的土壤往往對莊稼並無益處,因為不肥沃的次土壤位於土壤表層了,作為厚厚的泥土沉積下來,掩埋了耕種土壤及長在上麵的植物。當洪水在城鎮漫延時,它所攜帶的大量土壤殘留下來,形成厚厚一層無用的髒泥,進入地下室,覆蓋街道和建築物的低層部分。

洪水中攜帶的土壤並不都沉積在陸地上,大部分都隨河流流入下遊。當河流經過平地時,河流速度減慢,動能也隨之減少。這時,河流無法攜帶太多的固體粒子,所以它們就開始停留在河床上。一段時間以後,河床升高,但各處升高的程度並不均勻。在某處,沉澱物堆積成堆並不斷加高,最終形成障礙物阻擋河流的前進。在洪峰經過時,障礙物不斷變化,減少了河渠的容量,增加了河流決堤的可能性。在土壤流失的情況下,上遊處的洪水極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使下遊泛濫。

如果修築了大壩,河流中的沉澱物會停留在壩後的水庫中。水庫的作用是儲水和發電,而沉澱物的堆積降低了其儲水和發電的能力。在沉積作用的影響下,位於弗吉尼亞州福裏斯的華盛頓米爾斯水庫在修建35年之後,儲水量隻有剛建時的17%。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這類事情確實也在其他地方發生著。多數水庫都是將河攔截建壩後建成的,它們也因此而逐漸失去了相當一部分容量。

沒有沉積在河床的土壤物質隨著河流到達河口,然後流入大海。土壤粒子是由淡水攜帶而來的,當淡水和海水混合時,帶負電的氯離子與帶正電的鈉離子形成帶電土壤粒子之間的鏈接,使它們彼此粘連(術語是絮凝)。粘連的土壤作為沉澱物沉積在河口底,形成障礙物,阻住了船隻入河的航道。土壤的沉積物也可能升高海港處的海床高度。為了保持水的規定深度,人們必須定時清理多餘的沉積物。

沉澱物的累積也會改變三角洲的形狀與位置。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某些地區麵積不斷擴大,使陸地延伸到了大海,而經常遭遇暴風雨的鄰近海岸卻在不斷後退。整個三角洲正在緩慢南移。

洪水所到之處,除了破壞財產和莊稼以外,還會損壞流經的土地、河流、水庫和海岸,在那裏留下大量的土壤沉澱物。從猶他州的事例以及人們在脆弱的農田修築梯田的傳統可以看出,在危險性得到確認的地方,人們可以采取措施減少或根除危害。

如何應對洪水災害後的疾病

災區衛生條件差,特別是洪澇災害多發於高溫季節,各種誘發疾病危險因素很多,飲用水衛生難以保障,很容易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和傳染病的暴發與流行。

洪澇災害後易發生的疾病有傷寒、痢疾、霍亂、病毒性肝炎、瘧疾、乙腦、流行性出血熱、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傳染病,以及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

由於洪水的衝刷汙染了生活用水和居住地,造成了生活環境的嚴重汙染:蚊蠅的大量孳生繁殖;室內受淹,食品容易發黴變質。以上這些因素均易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危害,特別是容易發生腸道傳染病的暴發與流行。

如何做好災後的防疫救護工作

所謂“大災過後有大疫”,大災過後往往容易伴隨疫情發生,要確保災後人員安全,應積極做好災後的疫病防治工作,全麵開展受災地區及轉移安置點上的醫療防疫救護工作。

(1)認真做好房屋、水井及周圍環境的滅菌消毒。

(2)做好臨時安置點的衛生工作,加強對糞便、農藥及鼠藥等的管理,特別重視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檢查。

(3)密切掌握災民的疫病動態,做好人群的緊急預防注射,提高災民的免疫能力。

(4)積極做好傷員的救護治療和現場搶救治療,嚴重者及時轉送急救站或附近醫院治療。

如何保護洪水之後的自身安全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洪澇災害衛生防病知識要點,洪災期間和災後,為保護自身健康、減少疾病發生,災區群眾應做到如下幾點。

注意飲食衛生

洪水發生時,人們忙於避災,疲憊不堪,體力消耗很大,體質也會下降,而水災很容易造成各種汙染,飲食衛生就要非常注意。

不要食用被汙水浸泡過或已經黴變、酸餿變質的食物。也不要使用不潔糧食做成的食物。

不要食用洪水淹斃的牲畜及家禽。水中死亡的魚蝦貝類大多是因為中毒死亡,也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