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國曆史上重大洪水災害(1)(2 / 3)

太子河觀音閣水庫8月13日14時最大入庫流量為6130立方米/秒,列1995年建庫以來第2位(曆史最大入庫流量:9600立方米/秒,1995年)。

這次災害共造成沈陽、撫順、本溪、鐵嶺、阜新、朝陽、葫蘆島等7個地區、134萬人受災,房屋倒塌2.06萬間,死亡和失蹤44人,農作物受災麵積19.1萬公頃,成災麵積11.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7.6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經濟損失6.6億元。

海河流域重大洪水災害

海河流域洪水分為南係洪水和北係洪水,一般來說南係與北係同時發生大洪水的機會不多,而相鄰幾條大支流同時發生大洪水的情況較多,但如果發生大範圍長曆時連續暴雨,那麼也會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流域特大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暴雨從8月1日開始,至10日終止,曆時10天,其中95%以上的雨量集中在8月2~8日。8月1~2日暴雨區位於淮河流域,3日暴雨區移入海河流域,此後雨區向北擴展,暴雨中心也向北移動,其路徑為8月3日在邯鄲(日雨量466毫米),4日在獐麼(日雨量865毫米),5日在黃北坪(日雨量500毫米),6日在正定(290.0毫米),7日在司倉(日雨量704毫米),8日在來廣營(日雨量464毫米)。在3~8日期間,太行山東麓每天均有一片麵積達5萬~8萬平方千米的暴雨區,這種長期維持大範圍、高強度的暴雨在海河流域是極為少見的。

本次暴雨的分布大致與太行山平行,形成一條南北長520千米,東西寬120千米,雨量超過400毫米的降雨帶。南北各有一個特大暴雨中心,南部為獐麼,7天雨量2050毫米,北部為司倉,7天雨量1303毫米。

本次暴雨的特點:①強度大。最大24小時、1天、7天雨量是本地區曆史最大值的2~3倍,7天雨量2050毫米為大陸實測最大記錄(1996年以前係列)。②持續時間長。海河流域日雨量大於50毫米持續時間一般2~3天,1963年8月海河暴雨長達6~7天,部分測站日雨量連續5天超過100毫米。③範圍廣。8月3~8日在太行山東麓每天的暴雨麵積在5萬~8萬平方千米,7天雨量大於200毫米範圍則有10萬平方千米,日雨量大於50毫米的雨區麵積最大超過8萬平方千米。

本次暴雨致使南運、子牙、大清三大水係發生了特大洪水,漳衛河漲水最早,各支流有3次明顯的洪峰,分別出現在8月3日、6日和8日,以8日洪峰為最大。滏陽河於3日開始普遍漲水,各支流多出現兩次洪峰,分別在4日、6日。大清河因暴雨集中在後期,幹支流一般隻在8日前後出現一次洪峰過程。各河8月10日以後均開始回落,15~20日大部落平。由於上遊洪水相繼漫越京廣鐵路泄入冀中、冀南平原,造成平地行洪,平原及窪地退水時間很長,一般至9月水位才緩緩回落,子牙河獻縣等站退水延續至10月而未盡。

本次洪水洪峰流量大,眾多河流出現創紀錄的特大洪水。海河南係除大清河個別支流、滹沱河、漳河小於1956年洪水,其餘各河均為實測最大洪水,海河北係各河洪峰不大。滏陽河臨沼關站8月6日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秒,為最大實測記錄1924年的2.5倍,朱莊站6日洪峰流量9500立方米/秒,為最大實測記錄1956年的3倍。大清河北河店站8日洪峰流量4770立方米/秒,南運河稱鉤灣站盡管上遊決口分洪,11日洪峰流量仍達3240立方米/秒,它們均為實測以來最大值。

本次洪水曆時長,長時段洪量尤為突出。南運、子牙、大清三大水係除大清河北支外,1963年洪量均超過以往各大水年,滏陽河、衛河及大清河南支為1956年的2~3倍。南運、子牙水係各站1天洪量約占7天洪量的30%,大清河水係則占40%以上。南運河水係各站7天洪量約占15天洪量的70%,而子牙、大清河水係占90%。下遊各窪澱水位都超過曆史最高紀錄,且高水位持續時間大大超過以往大水年。

根據臨城、安各莊兩座大型水庫設計洪水分析成果,臨城水庫位於獐麼暴雨中心下遊,1963年8月海河洪水洪峰流量重現期為300~500年,1天及3天、7天洪量重現期分別大於1000年和2000年。安各莊水庫位於司倉暴雨中心邊緣地帶,其洪峰的重現期為150~180年,時段洪量為100~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