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國曆史上重大洪水災害(1)(3 / 3)

依據以上各方麵綜合比較,1963年洪水為海河流域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

本次洪水造成的災害極為嚴重,冀中、冀南、天津市南部廣大地區一片汪洋。根據河北省統計,有7個專區共101個縣(市)遭受洪災,其中被水淹的縣(市)28個,被水圍困縣(市)城33座,受災人口2200多萬,死亡5030人,傷42700餘人,倒塌房屋1265萬間,約有1000萬人失去住所。被淹農田357.33多萬公頃,其中200多萬公頃因洪災基本絕收。水利工程設施遭受嚴重破壞,中型水庫5座失事,庫容1萬立方米以上的小型水庫失事330座。主要河道決口2396處,62%的灌溉工程及90%的排澇工程被衝毀,支流河道決口4489處。邯鄲、保定等4市88%的工礦停產,7個專區84%的公路被毀。京廣、石太、石德、津浦鐵路及支線鐵路衝毀822處,累計長度116.4千米,幹支線中斷行車總計372天,京廣鐵路中斷27天。海河全流域總計淹沒農田440萬公頃,糧食減產30億千克,倒塌房屋1450餘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60億元。

黃河流域重大洪水災害

黃河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相互錯開,不會發生遭遇。中遊控製站花園口大洪水主要來自河口—三門峽區間(即上大型洪水)或三門峽—花園口區間(即下大型洪水)。

本流域典型致災大洪水簡述如下。

1933年8月黃河中遊特大洪水

1933年8月黃河中遊地區在8月5~10日,分別於6日、9日兩次出現大麵積暴雨。其雨區範圍自黃河上遊的大夏河、莊浪河,向東經渭河、涇河、北洛河、延河、無定河至汾河,籠罩麵積10萬多平方千米,是黃河中遊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本次降雨有多個暴雨中心,分別位於渭河上遊及支流馬連河、北幹流西側支流及汾河中遊。該場暴雨強度很大,清澗站4天降雨量為255毫米。無實測雨量地區居民反映“雨像提著桶倒的一樣”“該年下了三天三夜大雨”“大雨如注,各河暴漲,洪水橫流”(《寧縣誌》)。

1933年洪水在涇河、渭河及黃河幹流河口鎮至龍門區間都是雙峰過程。第一個過程涇河張家山站於8月7日起漲,14日出現洪峰,流量為9200立方米/秒;渭河鹹陽站於8月8日起漲,17日出現洪峰,流量為4780立方米/秒,幹流龍門站於8月7日起漲,14日出現洪峰,流量為12900立方米/秒。龍門站於9日又出現第2次洪峰,流量為13300立方米/秒,並與渭河洪水相遭遇,在陝縣站形成了當年最大洪峰,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第二個過程張家山站於10日出現洪峰,流量為7700立方米/秒,渭河鹹陽站於11日出現洪峰,流量為6280立方米/秒,幹流龍門站於10日出現洪峰,流量為7700立方米/秒,幹支流洪水使陝縣峰後退水部分流量加大,洪水過程加長,曆時7~8天。

1933年洪水是自1919年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大洪水,暴雨中心區內各中小河流一般為近50~100年以來最大洪水,主要支流渭河鹹陽為近百年第3位洪水,涇河張家山為近150年第3位洪水。

1933年8月黃河中遊洪水峰高量大,給黃河中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中遊洪水橫流,人畜淹沒,下遊決口50餘處。河南省溫縣、武陟、長垣、蘭封、考城5個縣南北兩岸多處決口,淹及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四省30縣。據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統計,受災州縣達65個,受災麵積超過86萬公頃,受災人口364萬,死亡18000人,衝毀房屋169萬間,淹沒耕地85.33萬公頃,損失牲畜63600頭,財產損失2.31億銀元。

1958年7月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特大洪水

自1958年7月上旬開始,黃河中遊降雨較多。7月14~18日,該地區出現了曆時5天的強降水,其中16日20時至17日8時為主要降雨時段。雨區位於黃河三花區間的幹流區和伊河、洛河、沁河、汾河,淮河流域北汝河、沙河以及漢江的丹江、唐白河地區,呈南北向帶狀分布。暴雨高值區在黃河三花區間,平均最大3天雨量為119毫米,5天雨量155毫米。本次暴雨有多個中心,北部最大中心在垣曲站,次雨量492.3毫米;南部最大中心為傅店站,次雨量498.8毫米。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是強度大,時間集中。垣曲和傅店站最大6小時雨量分別為249.0毫米和250.7毫米,均占次雨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