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的暴雨高值區在黃河三花區間,該區域坡度陡,彙流集中,形成各支流及區間洪水陡漲陡落過程,各河於7月14~15日先後起漲,17~18日沿程依次出現洪峰,從而形成幹支流在花園口同時遭遇的不利情況。黃河幹流小浪底站14日洪水起漲,洪水過程由多個洪峰組成,17日1時出現最大洪峰,流量為17000立方米/秒,21日落平。南側支流伊洛河黑石關站7月16日洪水起漲,洪水過程有兩個洪峰組成,18日16時出現最大洪峰,流量為8890立方米/秒,23日落平。花園口站7月15日洪水起漲,18日0時出現最大洪峰,流量為22300立方米/秒,22日落平,曆時7天。經河槽調蓄作用,洪峰沿程遞減,20日洪峰到達孫口,流量為15900立方米/秒,由於東平湖自然滯洪,21日洪峰到達艾山,流量為12600立方米/秒,25日洪峰到利津,流量為10400立方米/秒。
1958年7月洪水在花園口斷麵及三花區間均為1919年以來的最大洪水,伊洛河黑石關為1935年以來的第2大洪水,沁河小董站是一般洪水。
1958年洪水,黃河幹流下遊出現嚴重水情,蘭考縣東壩頭以下洪水普遍漫灘,大堤偎水,堤根水深4~6米。這次洪水對黃河下遊防洪造成嚴重威脅,曾出現不同程度險情,橫貫黃河的京廣鐵路橋被洪水衝垮兩孔,交通中斷14天。東平湖最高水位達44.81米,個別堤段洪水位超過湖堤頂0.1米,經大力搶險才保住大堤安全,使洪水災害主要限製在黃河大堤之間的灘區。據不完全統計,山東、河南兩省淹沒村莊1708個,受災74.08萬人,淹沒耕地20.27萬公頃,倒塌房屋30萬間,京廣鐵路中斷14天。
淮河流域重大洪水災害
淮河幹流洪水主要來自淮幹上遊、淮南山區和伏牛山,大洪水往往由大範圍連續性暴雨致使幹支流洪水遭遇而形成。
1975年8月淮河流域洪汝河、沙潁河特大洪水
1975年8月4日起,淮河流域發生了一場局地高強度特大暴雨,雨區主要分布在淮河北側支流洪汝河、沙潁河水係,雨帶呈西北—東南向分布。8月4~8日連續發生大暴雨,並且降雨主要集中在5~7日,暴雨中心洪河林莊站5天雨量1631.1毫米,3天雨量1605.3毫米(占總雨量的98%),24小時雨量1060.3毫米,6小時雨量830.1毫米,4小時雨量641.7毫米。這場暴雨強度之大在國內外實屬少見,其中林莊站3小時、12小時和5天降雨均為國內最大記錄。24小時、48小時、3天雨量均為我國大陸實測最大記錄,6小時雨量已達世界最大記錄。1975年8月暴雨5天雨量大於200毫米籠罩麵積為4.4萬平方千米。
1975年8月洪水主要發生在淮河支流洪汝河、沙潁河及長江支流唐白河上遊。各水係上遊於5日、6日相繼開始漲水,與暴雨過程相應,先後出現兩次洪峰,第1次在5~6日,第2次在7~8日,且第2次洪峰峰值特大。洪汝河上中遊是本次暴雨的中心區,8月7日24時,洪河石漫灘水庫最大入庫流量6280立方米/秒,8日0時30分庫水位漫過壩頂,潰壩失事,估算最大垮壩流量30000立方米/秒。汝河板橋水庫第2次入庫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秒,8日1時庫水位漫過壩頂防浪牆,水庫垮壩,估算最大出庫流量達78800立方米/秒。汝河宿鴨湖水庫8月8日9時30分最大入庫流量24500立方米/秒,8日20時庫水位達57.66米,最大下泄流量達6100立方米/秒。洪汝河班台站洪水5日起漲,7日水位急劇上漲,1天漲幅9米多,13日4時最高洪水位37.39米,最大洪峰流量1590立方米/秒。班台以上積水時間長達10~15天,積水深達2~5米,超保證水位達13天。沙潁河的暴雨中心在支流澧河及沙河上遊,沙潁河支流幹江河官寨站8日5時48分最大洪峰流量12100立方米/秒,下遊堤防普遍漫決,洪水還竄入洪汝河水係。因洪汝河上遊洪水特大,多座大中小型水庫相繼垮塌,水庫下遊堤防潰決,洪水普遍漫溢,沙潁河、洪汝河兩河洪水也互相竄流,最大積水麵積達到11.2萬平方千米,至8月底9月初才全部退至淮河幹流。1975年8月洪水使淮河蚌埠以上蒙窪、城東湖等沿淮蓄行洪區相繼運行,蚌埠站8月25日最高水位21.06米,24日最大洪峰流量6900立方米/秒,蚌埠以下洪水影響較小。
1975年8月,暴雨中心區的中小河流,洪水量級極大。汝河上遊小支流石河下陳河段集水麵積僅11.9平方千米,調查洪峰流量高達618立方米/秒,祖師廟集水麵積71.2平方千米,調查洪峰流量2470立方米/秒。板橋水庫集水麵積768平方千米,推算最大入庫流量達13000立方米/秒,澧河支流幹江河官寨河段集水麵積1124平方千米,實測洪峰流量達12100立方米/秒,其洪水量級之大已達到相同流域麵積世界最大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