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我國曆史上重大洪水災害(2)(2 / 3)

據文獻記載洪汝河、沙潁河曾在1593年發生特大洪水,因降雨情況不同以及受水庫垮壩影響,兩者不能直接比較,但自1593年以來400多年中,還沒有發現與“75·8”類似的特大洪水。在沙潁河支流澧河、唐白河支流唐河為近百年最大洪水。

1975年8月特大洪水,造成河南省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以及58座小型水庫垮壩失事,泥河窪、老王坡兩個滯洪區漫溢決口,給下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災難,部分地區造成毀滅性災害。洪汝河、沙潁河河堤決口2180處,漫決總長810千米,衝毀涵洞416座,護岸47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嚴重受災人口1100萬人,嚴重受災耕地106.67多萬公頃,倒塌房屋560萬間,死傷牲畜44萬頭,損失糧食10億千克,淹死人口26000人,京廣鐵路衝毀102千米,中斷行車18天,影響運輸48天。安徽省受災人口458萬人,成災麵積60.8萬公頃,倒塌房屋99萬間,損失糧食3億千克,死亡人口399人,水毀堤防1145千米,其他水利工程600多處,臨泉、阜南、界首3縣許多地方成了無房、無糧、無物的三無極貧區,水利工程幾乎全部毀壞。

1991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

1991年汛期淮河流域雨量豐沛,5月中旬入梅,較常年提前一個月,梅雨期有多次暴雨過程,其中以6月中旬、7月上旬兩次暴雨過程最強,形成淮河流域本年兩次主要洪水過程。6月中旬降雨出現在6月12~14日,該次暴雨強度大,主要暴雨區始終穩定在中遊沿淮地區,次雨量在200毫米以上,暴雨中心壽縣站次雨量420毫米,7月上旬降雨過程是1991年曆時最長,次降雨量最大的一次過程,降雨自6月28日開始,7月11日結束,淮北各支流雨量為200~400毫米,淮南山區和裏下河地區均在50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達800毫米以上。淮南山區和裏下河地區各有一暴雨中心,分別為史河馬宗嶺1200毫米,興化919毫米。

1991年淮河洪水過程為多峰型,兩次大的洪峰分別出現於6月中旬與7月中旬。

淮幹王家壩洪水自5月22日開始起漲,6月中旬洪水從6月12日上漲,15日水位達29.56米,超保證水位0.65米,16日20時出現年最大洪峰流量6280立方米/秒,16日8時洪峰水位29.56米,為本年最大值。正陽關自6月12日起漲,18日水位達25.74米,相應魯台子流量6180立方米/秒,6月30日洪水又一次上漲,7月11日超保證水位,20時洪峰水位26.52米,相應魯子台流量7480米,蚌埠(吳家渡)6月中旬洪水過程從12日開始,18日18時洪峰水位20.64米,相應流量6480立方米/秒。在7月中旬洪水期間,7月6日水位再次超過警戒水位,14日16時出現本年最高洪峰水位21.98米,相應流量7840立方米/秒。

裏下河地區亦於6月中旬、7月中旬出現兩次高水位,7月中旬水位為年最高水位,其中興化站7月15日水位為3.38米,建湖站7月15日水位2.77米。

1991年洪水在淮河中上遊及裏下河地區各站的最高水位接近或超過1954年。淮幹正陽關、蚌埠、臨淮關、五河、浮山及洪澤湖蔣壩站水位均為1949年以來第2高水位(僅低於1954年),王家壩、潤河集站的最高水位為1949年以來第3高水位。裏下河地區興化、建湖等站水位均為1949年以來最高水位。

1991年淮河洪水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全流域受災耕地551.67萬公頃,成災401.6萬公頃,受災人口5432萬,死亡572人,倒塌房屋196萬間,損失糧食66億千克,減產糧食108億千克,津浦、淮南、淮阜等鐵路幹線幾度中斷,直接經濟損失340億元。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

降雨發生在2003年6月20日至7月21日,其主要特點為強降雨分布範圍廣,200毫米、300毫米暴雨籠罩麵積均大於1991年、1954年。主要雨區集中在淮南山區,北側支流中下遊及蘇北地區。降雨曆時集中,2003年最大22天雨量相當於1991年30天雨量。

本場降雨由6次降雨過程組成,致洪暴雨主要時段為6月29日至7月5日與7月8~14日。6月29日至7月5日降雨是形成淮河第一次洪水過程的主要降雨,主雨區分布在淮濱至洪澤湖幹流、淮北各支流中下遊和蘇北地區,次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超過500毫米,暴雨中心為潁河太和站,次雨量546毫米。7月8~14日降雨是形成淮河中遊第二次洪水過程的主要降雨,主雨區分布在大別山區、沿淮中遊和高郵湖地區,次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大別山區則超過300毫米,暴雨中心在大別山區前畈站,次雨量41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