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30天降雨,除伏牛山區、淮北各支流上遊及個別地區外,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都在400毫米以上,其中大別山區和潁河中遊地區雨量超過800毫米,有多個暴雨中心,大別山區前畈站30天雨量946毫米,潁河關集站879毫米,蘇北高溝站814毫米。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大小支流均發生了多次洪水,幹流出現3次大的洪水過程,均為多峰型。王家壩站6月29日水位起漲,30日超過警戒水位,7月2日超過保證水位,3日出現當年最高洪水位29.42米,最大洪峰流量6380立方米/秒,正陽關7月2日超警戒水位,6日超保證水位,當天最高水位為26.55毫米,與曆史最高水位1954年持平。吳家渡(蚌埠)7月3日超警戒水位,6日出現最高水位22.05米,相應流量8470立方米/秒,經短暫回落後,8日回漲,王家壩11日出現第2個洪峰,水位28.87米,流量4560立方米/秒,正陽關12日出現年最高水位26.51米,超過曆史最高水位1991年26.00米。吳家渡7月10日第二個洪峰水位21.81米,由於分洪,水位停止上漲。淮河幹流控製站第3次洪峰出現在7月22~25日間,王家壩24日最高水位28.64米,相應流量4400立方米/秒,正陽關25日10時最高水位25.78米,吳家渡站因受上遊提前分洪影響,沒有出現明顯洪峰,8月2日淮河幹流全線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淮河幹流主要控製站本年洪水在1949年以來的實測係列中,最高水位除王家壩列第6位外,其他站均列第1位或第2位,洪峰流量各站則分列第3~8位。最大30天洪量除王家壩列第4位,其他站均僅次於1954年列第2位,王家壩接近10年一遇,正陽關接近20年一遇,吳家渡大於20年一遇,洪澤湖接近30年一遇。
2003年7月淮河洪水給河南、安徽、江蘇三省造成嚴重損失,受災麵積384.67萬公頃,其中成災麵積259.13萬公頃,絕收麵積112.93萬公頃,受災人口3730萬人,因災死亡29人,倒塌房屋7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86億元。
長江流域重大洪水災害
長江流域各支流洪水出現時間不一致,一般為先下遊後上遊,江南早於江北,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錯開,但一旦遇到氣候異常,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相遭遇,則可形成特大洪水。
1954年8月長江流域特大洪水
1954年長江中下遊整個梅雨期長達60多天。5~7月3個月內共有12次降雨過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5次暴雨,強度、範圍都比較大,是當年汛期暴雨全盛階段。
1954年4月份鄱陽湖水係即出現大雨和暴雨,贛江上遊月雨量達500毫米以上。5月雨區主要在長江以南,郡陽湖水係和錢塘江上遊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安徽黃山站月雨量達1037毫米,300毫米以上雨區範圍約74萬平方千米,相應麵積總降水量約3000億立方米。6月份主要雨區依然在長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陽湖、洞庭湖水係雨量500~700毫米,湖北洪湖縣螺山站月雨量1047毫米,300毫米以上雨區範圍約71萬平方千米,相應麵積總降水量3200億立方米。7月份雨區北移,中心在長江幹流以北及淮河流域,大別山區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毫米,金寨縣吳店站月雨量達1265毫米,長江南側除沅江、澧水水係和皖南山區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外,一般在500毫米以下,300毫米以上雨區範圍達91萬平方千米,相應麵積總降水量達4280億立方米,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個月。8月份主要雨區已在四川盆地、漢水水係,月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峨眉山區達600毫米。主汛期5~7月3個月累計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高值區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係、鄱陽湖水係和皖南山區、大別山區。其中黃山、大別山、九嶺山區局部地區雨量達1800毫米以上,最大點雨量黃山站達2824毫米。
1954年長江上遊地區及漢江雨季提前,6月下旬至8月中旬暴雨頻繁,洪峰疊見。在此期間,宜昌連續出現四次超過50000立方米/秒的洪峰,峰現時間分別為7月7日、22日、30日和8月7日,其中8月7日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秒,為全年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