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遊汛期比常年提早,兩湖地區雨季還較往年延長。4月長江中遊就相繼入汛,4月、5月份形成較高底水,加上上遊幾次洪峰,荊江以下各站於5月、6月份先後到達或超過警戒水位,至8月上旬出現當年最大洪峰。漢口站4月1日水位為14.16米,5月底迅速漲達24.20米,6月25日超過警戒水位,7月2日超過1949年最高水位,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當上遊幹流洪峰向漢口傳播時,漢江於8月11日出現最大洪峰,新城站洪峰流量為16400立方米/秒。受長江上遊及漢江洪水的共同影響,漢口8月14日出現最大流量76100立方米/秒,8月18日最高洪水位達到29.73米。鄱陽湖水係洪峰出現較早,受鄱陽湖出流影響,長江下遊安慶、大通等站最大洪峰出現的時間比漢口提前了約半個月,大通站8月1日最大洪峰流量為92600立方米/秒。8月下旬,長江幹支流水位平穩下降,至9~10月間先後退至警戒水位以下,各站在警戒水位以上持續時間達69~135天,漢口站為100天,安慶為114天。
1954年長江中下遊洪水與川水發生遭遇,幹流出現實測以來最大洪水。
1954年宜昌以上幹流洪峰流量的重現期並不高,屏山、宜昌站為15~20年一遇,宜昌以下明顯升高,漢口、大通最高洪水位均超過曆史最高值,漢口站超過1849年曆史最高洪水位0.62米,其洪峰流量為1865年實測以來最大。
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漢江、贛江的洪峰流量都不大,屬一般常遇洪水。洞庭湖水係資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較大,但也是約15年一遇。
20世紀長江中下遊發生了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5次大洪水,其30天、60天總入流量均以1954年為最大。1954年30天洪量宜昌站約為80年一遇,城陵磯站約為180年一遇,漢口、湖口站約為200年一遇。
1954年洪水在長江中下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有123個縣市受災,淹沒農田317萬公頃,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萬餘人,京廣鐵路不能正常通車達100天。長江幹堤和漢江下遊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支堤、民堤潰口無數。湖南洞庭湖區900多處圩垸潰決70%,洪湖地區、東荊河兩岸一直到武漢市區一片汪洋,荊江分洪區及其備蓄區全部運用淹沒;江西鄱陽湖區五河尾閭及湖區周圍圩垸大部分潰決;安徽省華陽河地區分洪,無為大堤潰決。同時洪澇淹沒使房屋大量倒塌,大部分莊稼絕收,並造成當年重大經濟損失,災後數年才得以完全恢複。
1998年8月長江流域大洪水
1998年長江流域降雨發展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6月11日至7月3日,雨帶位於長江中下遊江南地區,洞庭湖水係、鄱陽湖水係次雨量300毫米以上,降雨量500毫米以上籠罩麵積近9萬平方千米。暴雨中心江西大岩,次雨量1342毫米。第二階段,7月4~15日,雨帶推移到長江上遊地區及漢江上遊地區,次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長江中下遊基本無雨。第三階段,7月16~31日,雨帶再次回到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江南地區,兩湖水係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超過300毫米雨區範圍為17萬平方千米暴雨中心湖南龍山水田次雨量1001毫米。第四階段,8月1~29日,雨區在長江上遊與中遊之間擺動,降雨大於300毫米的區域在嘉岷流域、三峽區間及清江、澧水流域,暴雨中心湖南大坪,次雨量1078毫米。
1998年6月份長江流域進入主汛期,在底水較高的情況下開始迅猛上漲,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兩湖發生大洪水,尤其是鄱陽湖各條支流洪水頻發,撫河、信江、昌江等水係出現超曆史記錄的最高水位,鄱陽湖出口湖口站26日洪峰流量31900立方米/秒,為實測最大,受兩湖來水影響,長江中下遊水位急劇上升,加之隨後長江上遊及三峽區間來水加入,7月4日武穴、九江首次超曆史最高水位。隨著各站先後出現洪峰之後,中下遊各站水位開始慢慢回落。7月中下旬兩湖及沿海地區又發生大洪水,中下遊各站水位再次上漲,沙市、石首、螺山、城陵磯、湖口等站水位超曆史記錄。進入8月份,長江上遊發生多次洪水,宜昌站超5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的時間長達24天之久,致使中下遊各站水位不斷上升,8月中旬各站相繼達到年最高水位,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各站水位創曆史新紀錄。枝城、漢口、黃石、安慶、大通、南京等站水位居曆史第2位。9月上旬後各站回落速度加快,9月中下旬陸續退至警戒水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