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我國曆史上重大洪水災害(3)(2 / 2)

1998年洪水洪峰水位高,高水位持續時間長,幹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359千米河段及兩湖水位多次超過曆史最高水位,幅度達0.55~1.55米。中下遊各站自6月中旬超過警戒水位,至9月25日全線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時間達57~94天不等,監利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河段超曆史最高水位的時間長達40多天。

1998年洪水洪峰重現期較小,時段最大洪量重現期則隨時段加大而增長,如寸灘洪峰流量重現期約為4年,15天洪量重現期小於20年,30天洪量重現期約50年,60天洪量重現期超過100年;宜昌站洪峰流量重現期小於10年,30天洪量重現期近100年,60天洪量重現期超過100年,漢口總入流30天洪量重現期約30年,60天洪量重現期約50年。各主要支流控製站的最大洪峰流量重現期均在30年以下。

1998年長江大水造成中下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8411萬人受災,受災農田953.33萬公頃,減產糧食55.9億千克,倒塌房屋328.8萬間,死亡1562人,直接經濟損失1345億元。

太湖流域重大洪水災害

太湖流域洪水主要來自太湖上遊山區以及太湖湖麵降雨,山洪泄入太湖後,一旦超過太湖調蓄能力則形成大洪水。此外本區還包括浙閩台地區。

1954年7月太湖流域大洪水

1954年是太湖流域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大降水年。該年梅雨異常,入梅較常年提前一個月,而出梅又延遲近一個月,降雨自5月20日開始,至8月2日結束,曆時75天,期間有多次暴雨過程,每次過程3~7天不等,盡管日雨量不是很大,但降雨總量較大。全流域30天雨量為351.6毫米,60天雨量為627.9毫米,5~7月平均雨量為890.8毫米。該年降雨空間分布相對均勻,浙西山區、湖西區、杭嘉湖區雨量在900~1000毫米,其他地區降雨則在700~900毫米。

1954年太湖流域洪水特點為汛期早、水位高、高水持續時間長。1954年5月初,太湖流域各水係開始起漲,5月下旬迅速上漲,部分站超過警戒水位,6月上旬全流域普遍超過警戒水位。此後持續上漲,於7月底至8月初各站先後出現當年最高洪水位,8月上旬開始緩慢回落,直至9月上旬才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這是曆年極為罕見的。太湖流域大多測站均為設站以來最高洪水位。

1954年太湖流域高洪水位持續時間長,超警戒水位長達133天,超過4.5米水位達31天,是曆次大洪水持續時間最長的。最高洪水位為4.65米,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1954年水位為實測最高值,近200年以來,僅小於1849年洪水。在90年代先後發生1991年、1999年洪水,最高洪水位均超過1954年。

1954年太湖流域農田受淹麵積57.87萬公頃,成災麵積29.27萬公頃,損失糧食5億千克,直接經濟損失6億元。其中江蘇省受災麵積26.47萬公頃,成災麵積9.13萬公頃,損失糧食1.6億千克,漫決圩堤300處,損壞房屋2萬間,死亡232人,損失4.34億元;浙江省受災麵積24.4萬公頃,成災麵積15.73萬公頃,損失糧食3億千克,損失1.5億元。

1998年6月閩江特大洪水

1998年6月暴雨從6月8日開始,24日結束,曆時17天。其間有3次集中降雨過程。第一次暴雨過程6月8~11日,主雨區位於閩江上遊,雨量小,暴雨中心區位於寧化,雨量為142毫米。第二次暴雨過程6月12~17日,雨區向東、向南擴展,雨勢增強,主雨區在建溪、富屯溪上遊,暴雨中心位於坳頭,雨量為823毫米。第三次暴雨過程6月18~24日,雨區範圍進一步擴大到閩江全流域,雨勢亦加強,暴雨中心位於止馬,雨量為713毫米,該次降雨主雨區在建溪、富屯溪,12~24日(13天)降雨量超過400毫米,最大暴雨中心坳頭站的雨量為163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