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周邊村莊相比,後村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色:它民風淳樸,有勤勞、賢孝的村風,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生過一起少年猥褻幼女案外,建國以來沒出現過群毆事件或其他刑事案件。該村位於省界、縣界,曆來是當地政府不很關注的村子,村民響應政府的瞎指揮、參與政治運動的熱情一直不太高。在文革期間,該村自己一直沒有像周邊村莊那樣發生武鬥,上級派(進村)的工作隊也因在村裏備受冷落而中途撤離。自1968年以來,全村僅有2人入黨,其中一人在上世紀70年代入黨,目的是為了參軍;另一名黨員是90年代末入的黨,原因僅僅因為村支書接到上級命令,必須發展黨員,村支書隻好發展了自己的兒子入黨。由於當地政府的行政命令在該村被執行得比較少,所以村裏的經濟受到的破壞也比較少,經濟發展明顯好於周邊村莊,在當地是知名的比較文明、富裕的村子。
盡管有這樣一些特色,後村還是一個很普通的北方平原村莊,曆朝曆代留下來的一點文物古跡已經蕩然無存。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種地、打工,閑暇生活多是看電視、打麻將,冬天農閑時偶爾組織一支秧歌隊,在大街上自編自演節目。村裏沒有書店,村民除了學生,很少買書。成年人偶爾買本書,多是外出時在車站或小攤上隨手買的《故事會》一類的通俗書刊以及一些盜版色情小說。
後村的人們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信仰,在信仰這個領域,他們所擁有的是祖先崇拜和自然物崇拜,這也正是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狀況。
在調查中,當我們問到人們的信仰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聲稱:“我們不迷信,不信教!”在這裏,“教”是特指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或者是那個十年前被政府取締的法輪功。在農民心中,“教”是一個貶義詞。這得益於政府近幾十年來的輿論引導和教育灌輸。
確切地說,基督教、法輪功或其他宗教從來沒有在後村產生過影響。後村地處偏僻省界,山高皇帝遠,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使得這裏保守、安定,較少受外界的影響,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傳統的觀念和習俗。
目前,在村北與鄰村相交處,還有一片麵積約1000平方米的殘損的地基,零亂的石塊和磚頭蘊涵著人們對過去信仰的一個依稀記憶——這裏曾經是一座香火興旺的寺廟,周邊十數裏的村民都來這裏上香祈福,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破四舊”時被強行拆掉了。自那以後,香火斷絕,無人禮拜。在宗教信仰的嚴格意義上講,後村沒有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再信仰任何宗教了。
但是正如大多數地方的中國人一樣,除已與整個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釋、道、儒曆時久遠的浸淫外,中國人多是以祖先崇拜為主的泛神、多神論者。後村的人們在這方麵的表現就是:祭祖與迷信水乳交融,難以區分。
最能體現後村人“信仰”、祖先崇拜的事,莫過於“祭祖”。後村人祭祖,主要有這麼幾個特定時間:
春節。年三十一大早,女人們很早就起床,在中堂屋裏做好十個菜,還有果盤,要生男孩子的再多供幾個大炮仗;想生女孩的再多供幾朵花。近年來,村裏多希望家裏出文化人,所以有人家開始供奉書本。擺好供桌,貼好“族紙”(一米多高、一米多寬的一張大紙,上麵畫著古時候的建築庭院,有三道門,第一道門上寫“三代宗親”),準備上供。在午飯前,家裏的男人無論老幼都要帶著鞭炮,和全村的男人們一起,到村裏的祖墳地那裏,到各自家的祖墳上“請神”。這種儀式的意思是把已死去的祖先“請”回家來過年,故此,“請神”又名“請爺爺奶奶”。請神回來時,家裏的男人要跪下磕頭;女人則開始張羅午飯。在這一整套儀式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請神”時,女人和女孩子都無權參與,因為祖先更願意看見的是兒孫。
這時候,大門口的門檻上,還要橫著放一根當中拴了燒紙的木棍,以免“爺爺奶奶”不小心走出去,要用這根木棍把他們擋在家中。
午飯正式開吃前,要上供。這時候就主要是女人的活了。先供灶王爺、灶王奶奶,再供去世的祖先,供完之後,家人們才開始吃飯。年三十晚飯吃過,女人們(女孩子也可以參與)端著餃子,拿著燒紙,給灶王、祖先燒紙,同時,還要給她們認為家裏需要燒紙的東西燒——比如,給摩托車燒紙,祈禱摩托車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不要出車禍;給糧食囤燒紙,祈禱明年糧食滿倉;給牲口圈燒紙,祈禱家畜平安興旺;給家裏的大樹燒紙,請大樹保佑家人平安。當然,給這些物品燒紙就不再是祖先崇拜了,而是迷信。傳統中國人大多是泛神論和多神論者,認為一棵樹、一個物品、一個建築,都相應地住有一個“神”。
正月初一早晨,村裏人們要相互拜年,人們不但給活人拜,還要先給“爺爺奶奶”(去世的祖先)拜,所以,村民間相互跪拜磕頭,一般都是在供了“族紙”的中堂裏,對著祖先拜。初二早晨吃飯前,拜完年了,村裏男子們再一邊放鞭炮,一邊把“神”送回墳地。
一個值得提起的習俗是,從年三十中午到初一晚上,家家吃素。因為祖先回家過年了,吃齋是很有必要的。村裏王姓是大家族,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說,“俺們王家是老佛門,得吃素”。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這是一個從遠古時代傳下來的舊習俗,人們已經說不清它的原因了。
但初二早晨送走神以後,村民們回家都要吃一頓肉餃子——“爺爺奶奶”走了,活人們吃肉餃子,他們也看不見了。這頓肉餃子多是在頭一天當著“爺爺奶奶”的麵準備好的。
說到拜年的習俗安排,大年初一是同村人之間相互拜年,其中已婚女子也是要出門拜年的。初二到初八是親戚之間相互拜年,向本家庭的長輩和同輩年長者(以各家男人的輩分和年齡為準)拜年。許多關係不緊密的老親,隻有在過年的時候走動一下,平時是沒有聯係的。村裏要形容兩個親戚恩斷義絕、不再來往時,就說“斷了年禮了”。這期間,除了給自己的娘家父母拜年以外,已婚女子不能給任何親戚去拜年。女人們在這期間做的事,就是給要出門拜年的男人準備好禮品,然後就呆在廚房裏,給來往不斷的親戚們沏茶、做飯、洗刷碗鍋,而且在這種場合,女人是不得上桌和男人一起吃飯的。
另外,後村還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習俗:凡是未婚女子不得給任何人拜年,包括自己的父母。以我的調查員為例,她29歲了,未婚在外工作多年,在村裏,從來不用給任何人、任何親戚拜年,也不用給自己的父母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