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2)

我們的故事從公元1266年開始。不是所有小說網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151+看書網你就知道了。這一年在南宋的子民眼中是鹹淳二年,在蒙古人眼中是至元三年,而日本人則叫做文永三年,至於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它的情況比較特殊。

高麗最先使用的是中原王朝後周的年號,北宋代周之後,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北宋的年號。隨著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日益強盛,高麗便根據宋遼雙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使用兩國年號。到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滅掉了遼國並活生生將北宋搞成了南宋之後,便又開始使用起金國的年號來。同樣,當蒙古人在漠北興起並取代了金國之後,他們又接受了蒙古政權的年號。總之,高麗並沒有自己的紀年,臣服於誰就使用誰的年號,所以,我隻能說這一年對高麗人來說,是被後世尊為元宗的王禃在高麗國王交椅上的第七年。

我力求以較為完整的故事形態將那段時期的相關史實呈現給大家,但我們的故事主要還是以時間為線索展開的。雖然單單使用公元紀年來表述時間比較簡單明了,可滿篇的阿拉伯數字年份定會使人頭昏腦漲,所以我打算采用年號紀年與公元紀年相結合的方式標明時間。

那麼以哪一國的紀年為標準呢?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在後麵的大多數故事中,凡講述以南宋為主的事情,我就使用南宋年號;講述大元為主的事情,則使用大元年號;講述日本為主的事情,就使用日本年號;如果一件事情有多方參與其中,那麼事件發生在哪一國就使用哪一國的年號;至於高麗,由於在我們的故事中,可以說自始至終都是臣服於蒙古和元朝的,所以就使用大元年號了。當然,為了使朋友們的時間感不至於發生錯亂,在年號紀年的後麵我也會以括號標注上公元紀年。

閑話少說,在穿越到公元1266年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眼那個時代的世界吧!

“靖康恥”已經是上個世紀的遙遠故事,“臣子恨”似乎早已煙消雲散,嶽飛、韓世忠、劉錡等抗金名將的英勇事跡早已成為瓦肆說唱藝人口中的傳奇故事。此時正是大宋鹹淳二年,當朝皇帝是被後世稱為宋度宗的趙禥,他已經在大宋皇帝的寶座上坐了兩年有餘。

與他曾經立誌中興朝廷的叔父兼養父宋理宗趙昀相比,這位皇帝不知道要昏庸多少倍。他拜在理宗朝就開始把持朝政的賈似道為太師,並把軍國大事全權委托於他,自己樂得清閑。賈似道知道趙禥離不開他,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以辭官相要挾;而每一次隻要賈似道一撂挑子,趙禥必然苦苦挽留。

有一次,賈似道又說要辭職,趙禥竟然流著眼淚苦苦哀求賈似道別走,要不是有別的在場的大臣阻攔,他肯定會跪求。給臣下下跪,這一舉動在古代帝王之中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如果是一位英明之主,求賢若渴,倒也會成就一段有如當年曹操赤腳迎許攸的曆史佳話,可惜,他度宗下跪留賈似道,屬於昏君留奸臣,隻能成就一段曆史笑話。

當然,人家趙禥也是有“特長”的——根據《續資治通鑒》的記載,凡是嬪妃宮女在受到皇帝寵幸之後必須於次日早晨到寢宮側門謝恩,守在門口的太監會詳細記錄下前來謝恩的嬪妃的姓名、受幸的日期。趙禥剛當上皇帝的時候,某一天早上竟然有三十餘人同時前來謝恩!他在當皇太子的時候就以好色出名,當了皇帝之後自然更是整日沉溺於酒色,完全無心處理軍國大事,難怪他對賈似道如此依賴了。

但總的來說,南宋社會較為安定,商品經濟發達,海上貿易更是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忠臣良將也並非沒有。李庭芝、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日後在曆史上大放異彩的人才此時都已經初露鋒芒。

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普通平凡的一年,與以往的任何一個年份並無二致——皇帝趙禥繼續著他昏庸荒淫的後宮生活,賈似道獨攬大權,大臣們鉤心鬥角互相傾軋,百姓仍然繳稅納捐忙於生計。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熟悉的這個天下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動力來自北方。

公元1259年,蒙哥汗死於合州(今重慶合川)軍中,按照蒙古人幼子繼承家業的傳統,忽必烈(後來的元世祖)的弟弟阿裏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諸部推舉為新的蒙古大汗。此時忽必烈正在南宋的鄂州(今湖北武昌)與宋軍苦戰。得知蒙哥汗的死訊,忽必烈迅速與宋停戰,撤兵北歸。手握重兵的忽必烈於次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自立為蒙古帝國大汗,汗號為“薛禪可汗”,同時宣布阿裏不哥的汗位是非法的。對於崇尚漢學、推行漢法的忽必烈來說,他有充分的理由這麼做——漢人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怎麼看都比蒙古人的“幼子繼承”更合情合理,再怎麼輪也輪不到你阿裏不哥這個小弟弟來當新的老大吧?咱大哥蒙哥不畏艱險親自率軍攻打四川,你二哥我也在苦心經略荊鄂要地,你三哥旭烈兀更是已經掃平了整個西亞一直打到尼羅河畔,小弟你又做了些什麼呢?你有何德何能繼承大位?我們學會騎馬射箭的時候你還吃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