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本來就隻有一丁點兒大的朝鮮半島,曆史上經常分裂成兩三個國家互相掐架。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151+看書網由於前前後後冒出來的政權名號實在太多,為了不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在這裏就姑且將它們統稱為朝鮮半島政權。

東亞曆史反複證明,朝鮮半島國家大多數時候是能夠“自主”的,卻極少享有真正的“獨立”。從朝鮮半島上最早出現國家雛形開始,其狀態用兩個字來總結,那就是“屬國”。如果要在這“屬國”兩個字前麵再加上一個期限的話,那就是“千年”,並且不是一千年,而是兩千年!

早些年玩過電腦遊戲《帝國時代》的人都知道,鼠標點一下“遊戲開始”,所有聯網對戰的玩家就同時開始發展自己的文明——建造城市,繁殖人口,組織生產,囤積物資,升級科技……但這僅僅是遊戲而已,遊戲需要所有玩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確保遊戲整體的平衡性。然而,曆史是殘酷的,民族和國家的出現並不是老天點一下“遊戲開始”,然後所有的民族和國家就都在同一瞬間產生,公平地展開競爭。民族和國家的產生甚至也不是如同生雙胞胎一樣頭尾相銜、接踵而至的,當有的民族已經步入向宇宙進軍時代的時候,有的民族卻仍在熱帶雨林裏麵整天背著簡陋的弓箭追逐野物。

朝鮮半島上,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出現得實在太晚了,因此,自然無法與已經發展到更高文明階段的中原王朝相抗衡,甚至於“朝鮮”這個名字都是精通易數的周天子免費贈送的——武王伐紂之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率一支殷民遺族東遷進入朝鮮半島,周武王姬發就將這塊地盤分封給他,賜名朝鮮,建立起臣屬於周王室的侯國,從而為半島地區帶來文明。

此後,朝鮮半島的曆史呈現出這樣一種情形:

朝鮮半島政權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血戰到底的結果往往是自取滅亡,然後中原王朝在其土地上設置州郡,直接進行統治——西漢武帝滅掉衛氏朝鮮之後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比照內地郡縣直接管轄;唐朝攻滅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聯合新羅王國消滅百濟王國之後,在百濟故地及半島南端的日本殖民國即所謂的“任那日本府”設置了熊津、東明等五個都督府,任用當地豪族為地方官,進行統治。

與之相對的,朝鮮半島政權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內附,則往往隻是名義上失去與皇帝平起平坐的名分而已,實際上,不僅能夠仍然保留實質性的獨立王國狀態,還能在所謂的“朝貢貿易”中獲取大量好處。

因此,嚐到了甜頭的朝鮮半島政權往往腳踏多條船,與同時存在著的若幹個中原王朝都保持著或明或暗的朝貢關係,以至於曾經還發生過如此烏龍的事件——大約在中國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王國悄悄派往南朝混吃混喝混錢花的朝貢使團在海上被北朝水師所截獲,與南朝勢不兩立的北朝方怒氣衝衝地派人前去討說法,可以想象,高句麗當時的窘況就如同與人私通而正好被人捉奸在床一樣狼狽。

從慕容氏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燕冊封高句麗的國王為征東大將軍、燕州刺史、樂浪公,並且“王如故”開始,曆代中原王朝都將營州刺史、樂浪太守、都督遼海諸軍事等帶有明顯地方官特征的官職封給朝鮮半島政權的君主,所封的將軍稱號也大多是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征東將軍、鎮東將軍、寧東將軍等,其明顯的用意是希望朝鮮半島政權替自己充當固疆守土、鎮壓東方的屏藩。在中原王朝的心目中,朝鮮半島的內部事務咱不感興趣,但朝鮮半島就是咱天朝的組成部分,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也不是獨立國家,而是天朝下屬的地方行政單位。當然,在半島政權君主們的內心深處並不這麼認為,因此,每一個新興的中原王朝建立起來之後,必然都要重新把半島政權修理一頓,才能使他們相對老實地接受新宗主國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