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3)

新羅王國末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建立起一個國號叫泰封的政權。公元918年,其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為王,國號高麗王國,並於公元935年成功消滅新羅,緊接著第二年又滅掉了尚州豪族甄萱建立的後百濟國,最終大致實現了朝鮮半島的統一。出身武將世家,通過搞武裝政變上台的王建與後來“杯酒釋兵權”的宋朝皇帝趙匡胤差不多,都極力重用文官,限製武官,不過收到的效果卻比咱趙匡胤要差了許多。王建死後不久,高麗王國便陷入了武人專權的境地。

公元十三世紀初,當蒙古人首次站在高麗人麵前的時候,高麗正好處於崔氏武人專權的時代。公元1212年,不堪忍受女真貴族壓迫的契丹遺民在一位名叫耶律留哥的千戶領導之下奮起反抗,得到了當時的蒙古首領孛兒隻斤·鐵木真的幫助,占據了遼東。但耶律留哥的部下們對蒙古並無好感,打算背叛與蒙古的盟約,被部下們孤立成光杆司令的耶律留哥隻得逃往蒙古,去請蒙古人幫他清理門戶。蒙古人欣然發兵,契丹人當然打不過,隻得逃入高麗境內。蒙古人不願意給他們再留喘息之地,於是派人前往高麗,要求高麗協助征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麗與蒙古第一次產生了官方之間的聯係。此後是長達數年的蜜月期,雙方維持著相對平等的友好關係,頻繁地進行著貿易往來。

高麗與蒙古關係的轉折發生在公元1225年。這一轉折的導火線是因為蒙古派到高麗開展貿易的貢使一行十一人在從高麗返回蒙古的途中被殺,隨行財物也被洗劫一空。這十一人為何被殺?是複雜的政治暗殺,還是單純的刑事案件?曆史上並無詳細記載。《元史》隻說“盜殺之於途”,《高麗史》和《新元史》則更是惜字如金,隻有“為盜所殺”四個字。不過,當時的蒙古先是忙於討滅西夏的戰事,後又忙於處理成吉思汗的喪事,雖然懷疑是高麗王王瞮暗中派人作的案,卻無暇顧及此事,隻是簡單地斷絕了彼此之間的往來而已。

窩闊台汗即位以後,以當年的使臣被殺事件為理由,於公元1231年派大將撒禮塔率軍對高麗展開大舉進攻,在“韓奸”洪福源的幫助之下,連取四十餘城,兵鋒直抵高麗王京開城城下,王瞮隻得派他的弟弟懷安公王侹向蒙古求和稱臣。之後,蒙古在高麗境內各處府、縣設置達魯花赤共七十二人進行監督,班師而還。

所謂“達魯花赤”,是其蒙古語發音的音譯,意譯過來就是“鎮守者”的意思,大概類似於近代殖民主義時代西方國家在亞非拉殖民地設置的總督之類。蒙古人在所征服的歐亞廣大區域都設置達魯花赤維護統治,這一職務在漢人文獻裏麵也被意譯為“監”,在當時的突厥語文獻中被稱為“巴思哈(basqaq)”,波斯文獻中則叫“沙黑納(shahna)”。

但是這一短暫的和平也隻維持了不到一年時間就被打破了。

公元1232年六月,掌握高麗實權的武臣崔瑀脅迫高麗王室和朝中大臣集體搬遷到了開城附近海裏的江華島上,並殺掉蒙古人先前設置的七十二名達魯花赤,再一次樹立起反抗大旗。其實,此前的求和稱臣無非緩兵之計而已,在忍辱負重、屈膝投降的這幾個月裏麵,崔家一刻不停地在江華島上修建城塞,打造軍器,囤積糧草。在陸地上我高麗打不過你家的蒙古騎兵,到四麵環水的海島之上,你們這些蒙古旱鴨子能奈我何?

八月,憤怒到極點的窩闊台汗再一次派遣撒禮塔前來興師問罪。但朝鮮半島的地形對蒙古人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在攻取開城南一處名叫處仁城的衛城的時候,主帥撒禮塔竟然被城中一名登上城牆協助防守的高麗和尚射殺。失去大將的蒙古軍隻得暫時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