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2 / 2)

在這次宴會上,忽必烈還告誡征日諸將,取人之國,在於得到百姓,不然打下了土地也會缺乏勞動力來耕種,所以到了日本,切忌濫殺,要將日本人也納入帝國百姓的行列,為我所用。

自古以來的海上中日交通,總的來說有黃海線和東海線這一北一南兩條航線——北線使用時間更早。早期的日本人正是沿著這條路線到達中原的,大致是從九州博多出發,過對馬島到朝鮮半島,然後沿著半島西部海岸航行,到達中國沿海。南線使用時間要晚許多。大致在唐宋時期,由於北方交通被少數民族政權完全阻隔,逼著人們另辟蹊徑。江南的人們在掌握了東南季風的活動規律以後,才逐漸開辟出了這條成熟的航線,他們在每年的夏秋兩季乘風出海,斜向東北橫渡東海,到日本值嘉島或平戶島後轉向博多。

忽必烈的對日作戰計劃是這樣的:由在高麗的駐軍組成東路軍,在元朝東部沿海的駐軍組成江南軍,兵分兩路,各自擇日出發,分別沿南北兩條航路進軍,待六月十五日在日本壹岐島合兵一處之後,以優勢兵力迅速占領日本九州北部地區,建立橋頭堡,然後且戰且屯,以戰養戰,站穩腳跟,逐漸滲透,迫使日本當局接受稱臣納貢的要求。這一計劃顯然彌補了上一次東征日本的不足,做好了在海外長期作戰的準備。為此,元軍還將攜帶大量的農具、種子,甚至耕牛。

兩路東征軍的總指揮確定為實戰經驗豐富的中書省左丞相阿剌罕。忽必烈製訂對日作戰計劃的時候就把阿剌罕、範文虎從浙東招到禦前參與了全部策劃過程。可就在即將發兵的六月,阿剌罕卻突然病倒了,忽必烈隻得臨時任命江淮行省左丞相阿塔海為總指揮。阿塔海還沒有到任,先傳來的倒是阿剌罕病死軍中的噩耗。

其實至元十八年這一年對大元帝國來說處處都顯示出不吉之兆——年初,討滅南宋的名將阿術在別失八裏(今新疆吉木薩爾)的軍中死了;二月,忽必烈的大老婆弘吉剌氏皇後也死了;三月,忽必烈麾下如同百科全書一般的智囊人物許衡又死了……

尚未出征,元軍將士的心中便蒙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

忽必烈的另一位智囊人物王磐再一次找到忽必烈,冒著生命危險勸諫道:“日本小夷,海道險遠,勝之則不武,不勝則損威,我認為最好還是不要打!”

這眼看著大軍就要動身,你又跑來跟我說這個,這不是擺明了要亂我軍心嗎?忽必烈異常震怒,叱責王磐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不應該再提這件事情,並說:“(惑亂軍心)在蒙古法裏,哪怕隻是說說也是不可饒恕的,你難道還有別的企圖?”

王磐沒有絲毫畏懼,從容回答道:“我是赤心為國,才敢這麼說。如果有二心,當初為何要冒死跟從陛下起家?我都已經是八十幾歲的人了,又沒有子嗣,有二心?二心留著還能用來幹什麼?”

忽必烈畢竟算是一代明主,自然能夠很快發現自己的失態。第二天,忽必烈就派近侍到王磐家中,對其好言撫慰,並將內府收藏的碧玉寶枕賜予王磐。皇帝嘛,說的話那叫金口玉言,做出的決定也永遠都是偉大、光明、正確的,犯了錯誤自然也不能當麵承認。他送東西給你,其實也就等於是認了錯了,個中緣由嘛,你懂的。

當然,他認的隻是對王磐態度不好這個錯,至於東征日本這事,哪怕錯了他也不想回頭,更何況他堅信在這事兒上他沒錯。

這次東征的主力仍舊是從高麗南部沿海出發的蒙古軍和漢軍,被稱為東路軍。東路軍人數約四萬,其中一半是水手船夫,實際作戰人員約兩萬。而從江南出發的新附軍雖然達十萬之眾,但其中大多數是準備到日本種田的屯田兵,攜帶了很多農具、種子等物,武器彈藥都不充足。絕大部分還都是第一次乘船渡海,背井離鄉。大海茫茫,擁擠於狹窄陰濕的船艙,麵對生死未卜的前途,士氣之低可想而知。

江南地區的南宋降軍實在太多,降軍造反的事情也是接連不斷,這些南宋的降兵降將們對於元朝,完全可以說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如果有誰打著宋室遺孤的旗號振臂一呼,說不定這夥人就又起來造反了。忽必烈此舉,正是為了把這些不好控製的南宋降軍消耗掉——這是一種流傳頗廣的說法,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裏麵也持這一觀點——能夠戰勝固然是最好的結果,但哪怕打個敗仗對元朝統治者來說也未嚐不是好事。

與此相反,日軍普遍士氣高昂,甚至可以說其實很多人老早就盼著來這麼一仗了——禦家人武士念著戰後幕府和朝廷對家族的恩賞,武士家的庶子們希望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獲得封地,浪人們也希望有一個進身出仕的機會。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