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2 / 2)

雖然這支元軍別動隊沒有取得任何具體的戰果,卻達成了實質性目的——直到弘安之役結束,本州地區的日本軍隊都因為擔心元軍再來,而留守原地不動,沒敢去九州前線湊熱鬧。

東路軍主力早在六月六日就抵達了博多灣。但擋在他們麵前的不但有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一條“長城”,還有大量日本守軍。

日軍總大將是鎮西奉行少弍經資,全權指揮鎮西府管轄下的各國守護作戰。同時,他還兼任了築前、豐前、肥前、壹岐、對馬這所謂“三前二島”的守護。他麾下的主要將領有豐後守護大友賴泰,北條時宗的親弟弟、築後守護北條宗政,肥後守護安達盛宗,還有南九州地頭蛇島津家的家督島津久經——他一身掛著薩摩、大隅、日向三國守護的役職。為了加強九州防衛,幕府早就派出合田五郎、安藤二郎等直屬禦家人武士到九州,統製東國方麵前去增援的遊擊部隊。這些人動員了各自領地上的所有兵力,一共約有四萬餘人。

我們再來看看此時的東路軍有多少兵力。東路軍雖然號稱也是四萬,但除去一萬七千水手,實際能夠投入作戰的隻剩下蒙漢軍一萬九千人和高麗軍一萬人。加之此前又分出約一萬人搭乘三百艘船去打長門,所以此時在博多灣海麵,東路軍不得不憑借這僅有的兩萬兵力去進攻固守在沿海防禦工事後麵的四萬精銳日本守軍。

街頭打群架的混混都知道,群毆取勝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在於人多。《孫子兵法》也說:“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如今,能打的人數隻有人家一半,估計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半而溜之”了。東路軍遠道而來,深入敵境客場作戰,武器裝備也體現不出明顯的優勢,尤其可憐的是連一塊能踩得踏實的地盤都沒有,不得不晃晃悠悠地蝸居在船上啃幹糧。而對麵,不僅有一眼看不到頭的防禦工事,還有人頭多得數不清楚的精銳部隊,而且人家能躲在堅固的防禦工事後麵好吃好喝睡好覺。這一係列情況,特別是日本人趕製出來的這條“長城”,是元軍事先沒有掌握的。上一次文永之役中的老經驗、老做法看來是行不通了,預訂的作戰計劃顯然不得不重新調整。本來元軍的攻堅能力就值得懷疑,從區區一座重慶釣魚城能夠“獨釣中原”七十年就能看出來,而且這次渡海過來也沒有帶任何的大型攻城器械,估計連爬城牆的雲梯都沒帶。

其實元軍在出發之前也並不是沒考慮過攜帶大型的攻城器械。早在東路軍出發之前,很少幹正事的範文虎竟然提出了現在看來極具建設性的意見,他向忽必烈替東路軍申請了三件事——一是增發漢軍一萬到高麗參加東路軍出征,二是增撥軍馬兩千匹配發給參加渡海作戰的禿失忽思軍,三是請求忽必烈派出回回炮匠攜帶回回炮隨船出征。第一件事,忽必烈倒是答應了,可後麵兩件事卻都沒通得過,忽必烈還笑範文虎傻——“船上打仗還用得著軍馬和回回炮?”

要是咱們這次帶了回回炮來,再厚實的城牆都給你轟塌了,就憑你這破土牆還擋得住我們?呸!

元軍將領們腸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如此,再怎麼死纏爛打也要找老大要幾架回回炮來!

忻都、洪茶丘、金方慶幾位將領一合計,既然不能直接在博多灣南麵的海灘上岸,那我們就在博多灣北麵找個地方先把人馬從船上放下來再說吧。畢竟踩在陸地上心裏還是要踏實許多。

顯然,最合適的地方就是誌賀島。

出門在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