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軍確實是遲到了,可人家也是出於無奈,主將還沒到位,大軍怎能出發?
忽必烈最初是任命滅宋戰爭中的功臣阿剌罕擔任東征日本的總司令,隨同江南軍從慶元府(今浙江寧波)出海,待江南軍與東路軍在日本會師以後,同時指揮兩路兵馬作戰。不是所有小說網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151+看書網你就知道了。可能是滅宋的時候精力被榨幹,耗盡了所有的光和熱,阿剌罕剛趕到慶元府竟然就大病不起了。眼看著大軍出征在即,忽必烈隻得臨陣換將,緊急任命當時駐守南宋故都臨安的江淮行省左丞相阿塔海為征東行省丞相,趕赴慶元府,挑起阿剌罕撂下的擔子。經過這麼一番折騰,等阿塔海到位,大軍完成出海準備的時候,已經是預定合兵期限三天之後的六月十八日了。
當然,在此之前,江南軍也並沒有幹坐著耗日子,他們也曾經試圖與東路軍取得聯係。東征日本的命令發布之後不久,一艘日本商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漂到了中國東南海邊。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元朝當局自然如獲至寶,將船上人等全部抓了起來,讓他們繪製海圖,同時詢問日本的航線島嶼及山川地理情況。從日本水手口中,他們才知道,原來除了對馬、壹岐之外,在博多以西不遠,還有一處名叫平戶島的大島,該島不但比壹岐島更大,離九州本島更近,而且島上的守禦力量十分薄弱,加之地勢平坦,水源充足,顯然是非常理想的屯兵基地。
掌握這個情報之後,江南軍決定把預定的兩軍集結地點由壹岐島改為平戶島,並專門跑去請示了忽必烈。忽必烈其實對前線的將領還是相當願意放權的,作出了原則性的批示:我在這兒不知道那邊的事兒,諸將可以自己看著辦。
方案一拍板,江南軍就派出了六十艘軍船先期出發去原定的會合地點尋找東路軍,告知作戰方案變更事宜。可事不湊巧,這支聯絡小分隊在海上遇到了風暴,被吹到了對馬,等他們再從對馬趕到壹岐,早過了預定的會合日期。
遲到總比不到好,這支擺烏龍的船隊總歸還是給已經被折騰得不成人樣的東路軍將士帶來了希望。
七月二日,東路軍與江南軍的這支先遣隊離開壹岐,一同向新的集結地點平戶方向移動,而在幾天之前,江南軍的艦隊才剛剛駛達平戶島海域。
盡管比預定日期晚了半個多月,但東路軍與江南軍總算是牽上了手,組成了擁有兵力十四萬,軍船近五千艘的龐大軍團。但是,當東路軍的將領們看清了眼前的江南軍之後,不免有些失望——江南軍中的絕大多數,不像是一支越洋征戰的海軍陸戰隊,倒更像是一群勞務輸出的農民——他們的到來,隻怕很難改善已經陷入僵持的戰局。
不管戰鬥力怎樣,但好歹人多了,船多了,氣勢上也壯了,加之李庭、相威等原定作為預備力量的元軍部隊也相繼趕到,使得平戶島周邊狹窄的海域頓時熱鬧非凡。海麵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軍船,如此大的陣勢,估計也隻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登陸可以與之媲美。
從七月初元軍艦隊開到平戶島,到七月下旬元軍休整完畢重新開始進攻,在這整整一個月時間裏,日軍的活動在史料上留下了一段神秘的空白。
七月二十七日,完成休整與重組的元軍重新發動了攻勢,一部分元軍艦隊趁夜移動到了離博多更近的鷹島,以此作為前進基地。當然,殺紅了眼的元軍上島以後“照例”對島上的原住民大開殺戒,隻有一家人幸免於難,逃離了鷹島。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當元軍在黑暗中悄悄摸進村落的時候,這戶人家養的雞被元軍驚動得大叫起來,這家人在睡夢之中聽到雞叫,起床查看,發現情形不對,連夜逃走,這才得以保全性命。時至今日,鷹島上的居民哪怕是住在鎮上,仍然保留了家家戶戶養雞的習俗。
被元軍莫名其妙地離開壹岐不知所終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日軍這才反應過來,立刻集結兵力前往平戶島和鷹島海域遊擊騷擾,阻擊元軍深入。
根據山田安榮《伏敵編》的記載,元軍集結於肥前、築前海麵,舳艫相銜,以鷹島為基地,出兵攻略鄰近地區。日軍防戰不怠,斬殺元軍招討使忽都哈思等將領。而元軍受阻於地形和防壘,多次進攻都被擊退,毫無進展,隻得停滯、蜷縮於鷹島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