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元史》成書過於倉促,考證也不仔細,有粗製濫造之嫌,那麼我們再看一下口碑好一些的《新元史》。
《新元史》的說法和《元史》差不多:“元軍士卒沒有回來的有十多萬人,出征的一萬高麗兵也有七千人死在了日本。軍士十餘萬人困在五龍山下沒有船坐,日本人來戰,抵擋不住全都死了,剩下的兩三萬人被他們抓到八角島去殺了。隻有於閶、莫青、吳萬五三人逃歸。”
看來《新元史》和《元史》所說的差不多,不同之處,不過是列出了高麗方麵的損失情況,把元軍被俘人員的結局交代得更加清楚,逃歸的三人也有了姓名。
兩位官方史書的代表已經先後發言,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民間史書的代表《癸辛雜識》。
《癸辛雜識》是宋元之際有名的文化人周密的筆記集,裏麵是這麼說的:“至元十八年,大軍征討日本,船軍已經到了竹島,和他們的太宰府距離已經非常近,正打算第二天分路進攻。結果當天半夜突然起了大風暴,船與船都互相碰撞,裂為碎片,四千餘艘軍船最後隻剩下兩百艘。全軍十五萬人,回來的還不到五分之一。”
周密正是生活在那個時代。雖然他無意仕官,隱居山野,活躍於民間,但東征日本在當時一定也算是重要的政治事件。盡管周密沒有隨軍出征,但由於他居住的地方正是離江南軍出發地點慶元府不遠的杭州,所以可以推斷他在筆記中所記錄的一定是當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說法,而這一說法的最初來源多半就是從日本逃歸江南的敗兵。現在看來,雖然關於大軍在日本的戰鬥經過的記載可能太過簡略,也並不十分準確,但它談到的損失情況大致還是準確的。說不定,後來《元史》寫這段的時候還是抄的它呢,至於《新元史》就更不必說了,它很多內容都是抄襲《元史》。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高麗方麵的記錄吧。
《高麗史》裏麵記載,範文虎率領的“蠻軍”有十餘萬之眾,戰船數量更是多達九千,具體的傷亡數字並沒有提及,隻是籠統言之“皆溺死”。成書稍晚幾年的《東國通鑒》給出了數字:“元軍不返者,無慮十萬有幾。我軍不返者,亦七千餘人。”也就是說,元軍損失了十萬餘人,有兩三萬幸存返回,高麗軍損失了七千餘人,隻有一兩千人活著返回了合浦。
《新元史》,算你狠!不單抄抄《元史》,還能抄到朝鮮去!其實,能夠將國外的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融入史書撰寫,這正是《新元史》的優點之一。
最後,作為當事人一方的日本也應該獲得發言的機會,雖然從他們嘴巴裏冒出來的數字或許存在故意誇大之嫌。
不過這一次我冤枉了他們,縱覽所能找到的日本史料,其中談到元軍遭受天災的損失情況,都是采用的《元史》和《高麗史》的說法。這也難怪,當時的日本人對於前來討伐他們的元軍人數其實並不清楚,估計還沒走到元軍跟前兒點數呢,就被元軍給射成刺蝟了。至於淹死在海裏的元軍數量,日本人沒想去弄清楚也確實沒辦法弄清楚,除了海灣裏麵堵著的那些元軍屍體,誰知道還有沒有漂到別的地方的,被魚吃掉的,和船一起沉到海底的……情況過於複雜。既然自己方麵是一筆糊塗賬,那對方怎麼說就怎麼樣好了,反正這場仗我們打贏了。
江南軍真是一支悲催的軍隊。宋亡之際,兵敗如山倒,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投降於元朝。到了元朝也沒過上好日子,為了滿足蒙古貴族好大喜功的個人欲望,他們又背井離鄉,千裏迢迢跑到日本。在那裏,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沒踏上異國的陸地就被直接送到海裏見了龍王。
不過,在睡夢之中見了龍王的人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算是幸運的,與之相反,從滅頂之災中撿了一條命的元軍將士們還沒來得及慶祝自己大難不死,更大的恐怖卻正向他們襲來!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