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1 / 3)

哪怕跳槽到了大元帝國,一代名將“範跑跑”也沒有忘記發揮他善於跑路的特長。特麼對於151+看書網我隻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當年在相對狹窄得多的長江上都跑得個不亦樂乎,更何況這次是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汪洋大海上。

風暴之中,範文虎的座船也被打翻,他正抱著一塊木板沉浮的時候,被同僚張禧的船救了起來。大風一消停,範文虎就準備開溜了。在決定下一步如何行動的軍事會議上,範文虎很清楚地表達了想要退兵的意願,與會的大多數將領一邊擰著自己衣服上的海水一邊雞啄米似的點頭讚同。當然,也有人站出來反對,張禧反對得最為激烈。

在會上,張禧極力勸說範文虎繼續進軍,他說道:“士卒雖然在風暴中溺死過半,但能夠死裏逃生的人,個個都是壯士。不如大家都橫了一條心,破釜沉舟,因糧於敵,背水一戰吧!”

張禧的主張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他也有充分的理由支撐他的觀點。誠然,在風暴之中,元軍傷亡慘重,軍船更是大多數都破損沉沒,但其實絕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在風暴之後仍然得以幸存。人們的求生欲望是何等強烈,風暴之中,無數的官兵憑借著一小塊船板碎片就能夠在滔天的巨浪中爬上離他們最近的島嶼。

張禧麾下的部隊更是在風暴之中奇跡般地毫發未損。與南宋水軍周旋幾十年積累了豐富水戰經驗的張禧一到日本,便讓部隊下船上島,在平戶島上構築營壘據險防守。停泊在島嶼附近海麵的戰艦也用重錨牢牢固定在海底,防止其在風浪之中移位。同時,為了避免船與船之間發生碰撞,每艘船足足保持了五十步的間隔。因為采取了這些措施,所以風暴之中,範文虎、李庭等將領所部的軍船損失殆盡,而張禧的人馬全都逃過一劫,軍船也安然無恙。

在張禧看來,眼前的形勢或許並沒有其他人所認為的那麼困難,與他在此之前所經曆的那些著名的惡戰、苦戰相比,這其實還真的算不了什麼。

虎父無犬子,名師出高徒。張禧出生於武將世家,十六歲的時候又跟隨忽必烈麾下一流的名將阿術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進攻鄂州的時候,元軍挖地道攻入城中,宋軍在地道出口四周立起柵欄,元軍從地道口爬出去一撥就被幹掉一撥。身為大將的張禧硬是帶著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起衝了進去,激戰良久,身中十八箭,硬是趕跑了守柵的宋軍,把元軍大部隊放進城以後才昏過去。襄樊大戰的時候,宋軍城防堅固,元軍師老城下,張禧獻計道:“襄陽、樊城夾漢江而立城,宋軍將鐵索橫於河道,又在水底遍插木樁。如果切斷鐵索,拔掉木樁,絕其援軍,樊城必然容易攻下。樊城一拿下,襄陽也就指日可破了。”後來元軍采用他的計策,果然攻破樊城,襄陽繼而不戰而降。如此看來,張禧可謂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之將。

縱然張禧堅持主張繼續進攻,但他也隻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真正有權做決定的人此時此刻已經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跑了。範文虎拋出了一句:“回去以後陛下追究責任,我來扛,你沒有責任(還朝問罪,我輩當之,公不與也)。”他這話聽起來是多麼負責任,多麼有擔當,可惜這句話說的卻是臨陣逃跑這樣的破事兒。

按理說,範文虎隻是行省右丞,而張禧卻是平章政事,比範文虎還大一級。俗話說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可匪夷所思的是張禧看起來反而更像是範文虎的部將。範文虎喊撤退,張禧哪怕是一萬個不情願也得乖乖撤退。

不但如此,令張禧更鬱悶的是他還得拿出自己的船讓範文虎等人乘坐。平戶島上本來就駐有張禧所部早先下船上岸的四千人,這一下子船艙就緊張了起來。怎麼辦?總不能把他們留在荒島上不管吧?張禧歎了口氣:“我怎麼舍得丟棄他們呢?”於是丟了船上的七十多匹戰馬和若幹草料、物資,才讓這些人上得船來。後來的曆史告訴我們,如果這四千人被扔在平戶島上,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十分悲慘的命運。

更為奇怪的還不在於張禧和範文虎倆人到底誰的官大,而是阿塔海到底是怎麼個態度。雖然張禧明擺著官兒比範文虎大一圈,但範文虎作為江南軍的副總指揮說不定就指揮得動實際上官比他大的張禧。可阿塔海作為此次東征日本作戰行動的元軍最高指揮官,在各種史料裏麵我從頭至尾就沒看到他發個言、表個態。好歹這人在當年討滅南宋的戰爭中也算一員猛將!他實在是太低調了,以至於我和幾個朋友聊到這事兒的時候他們都一口咬定阿塔海同誌雖然是元軍最高級別的前線指揮官,但並沒有趕上江南元軍出發的日期。拜托!大將沒到,隊伍再急著出發也得等著,在這件事情上不存在誤了點還得改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