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正當元朝大軍從風暴的襲擊中回過神來亂哄哄地開始拔腿開溜的時候,日本人就已經自發地開始了對元軍的追殺。而元軍將領不負責任地集體遁逃,對散布於沿海各島和漂浮於海上的元軍官兵來說則無異於雪上加霜。是的,這其實是一場逃跑,而逃跑與撤退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撤退是有組織、有秩序的後撤,而逃跑則是單純的逃命。
發現元軍已經開始逃跑的日軍或乘船,或騎馬,或步行,以多種方式對逃亡的元軍展開了追擊。
七月五日,追擊戰首先在禦廚千崎海麵展開。禦廚千崎,現在被稱為地崎或血崎,在九州北部長崎縣的伊萬裏灣外麵,當時屬於肥前國,是由福島、鷹島、青島和禦廚半島、鬆浦郡等環抱而成的一個海灣。元軍進占鷹島的時候,水麵並不寬闊的禦廚千崎海麵泊滿了元軍艦船。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使泊滿海麵的元軍艦船化為了漂滿海麵的木板碎片。正當幸存的元軍被大浪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時候,日軍的“主力艦隊”出現在了這片海域。
根據《八幡愚童訓》的記載,以少弍景資為大將的擁有數百艘戰船的“龐大艦隊”此時“擁至”這片海域,對殘存的元軍展開了掃蕩。
回想一下,僅僅在幾天之前,當元軍艦隊近五千艘大小艦船鋪天蓋地密布於北九州沿海的時候,日本水軍又如何敢公然聚在一起?那時候,哪怕是十艘以上的日軍小股部隊被元軍發現,也會被元軍艦船視為大目標而衝上去圍毆成渣的。所以,日本水軍也就隻能化整為零,在晚上偷偷摸摸地搞一搞偷襲,過把癮就溜,絕對不敢如此招搖地彙聚起來,在海麵耀武揚威。
然而,一場天災徹底扭轉了局麵。獵殺者頃刻間就淪為了被追殺的對象,而此前一直屬於被追殺對象的日軍則反過來變成了落難元軍眼中趕盡殺絕的魔鬼。
對於這一天禦廚千崎海上的戰鬥情形,流傳下來的曆史資料並不多。元軍一方作為弱勢群體,親身經曆當天的大追殺又能逃出生天的人自然是少之又少。要指望日本方麵有什麼稍微詳細一點的史料,鑒於當時日本人普遍都是文盲,所以還是不要為難人家比較好。盡管如此,從僥幸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裏,我們還是能夠略知一二。
《築後五條文書》裏麵有這樣一份文書,由少弍景資所寫,大意是築後國的地頭武士香西度景自稱,他於弘安四年閏七月五日在肥前國禦廚千崎海上發現三艘元軍大船,便帶著隊伍追殺上去,其弟香西廣度更是一直追進了大海深處,結果被逃無可逃的元軍反咬一口,損失了親族與郎黨數人,希望幕府予以記功和撫恤。少弍景資於弘安七年(1284年)四月十二日發布的這份文書可以算是一則尋人啟事,公開征集當時能夠見證香西度景自述的真實性的證人。
現收藏於佐賀縣立圖書館的《武雄社文書》裏麵也有記載,肥前國武雄神社的大宮司藤原資門駕船在千崎海麵追擊元軍時受傷,但活捉了一名元軍。這個所謂“大宮司”是神社的掌門人,可以理解為寺廟裏麵的住持方丈,由於在日本中世紀神社也是領有土地莊園的,所以大宮司既具有被稱為“神主”的神職人員身份,也擁有效忠於幕府的禦家人武士身份,打仗的時候也得出人出馬出軍糧。
這些記錄確實相當簡單,想要知道更多細節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不過癮。但也沒辦法,咱講的是曆史,曆史上有記載的東西我們尚且還要掂量掂量人家說的是真是假,沒有記載的東西我自然就不敢為圖好看而憑想象胡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