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1 / 2)

七日,日軍對鷹島上殘存的元軍展開了最後的屠殺。特麼對於151+看書網我隻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之所以說是屠殺,是因為此時的元軍與其說是一支軍隊,倒更像一夥災民,在全副武裝的日本武士麵前,連招架之功都沒有,更別說還手之力了。

首先,鷹島在地理位置上與九州本島十分接近。

此時已經轉化為進攻一方的大量日軍可以輕易登島並迅速投入戰鬥。由於海峽狹窄,日軍的小船往返穿梭接送,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源源不斷地將對岸的日軍送上鷹島。不僅如此,由於鷹島是一個形狀狹長且地勢低緩的小島,平均海拔隻有幾十米,對防守一方的元軍來說,根本就沒有防禦縱深可言,也沒有任何險要可守。

其次,元軍缺乏有力的組織指揮。

風暴過後,元軍的主要將領都挑選堅固的好船各自逃命,更多的元軍將士並沒有平戶島上張禧的四千部下那麼好命。當他們好不容易從傾覆的軍船中爬出來遊到岸上以後,發現周圍已不再是自己所熟悉的同袍,也找不到自己以前所在的部隊。

帝國的疆域實在是太遼闊了,士兵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和民族。哪怕同為漢軍,其兵源也分別來自於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和早先進入中原地區的其他民族。甚至同為原南宋降兵的新附軍,由於其士兵來自於江南各個行省,各地方言也有較大差異。那時候雖然也有所謂官話,但基層的普通士兵未必受過多少教育,普通話的推廣效果恐怕並不理想,想必方言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當部隊原有的建製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完全打亂之後,由於溝通不暢,元軍勢必陷入更加嚴重的混亂狀態。

當然,元軍也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無組織無紀律的嚴重後果,他們也曾經試圖重建指揮係統,把幸存下來的人們都組織起來,在日軍的屠刀之下齊心協力求得生存的機會。

這時候,一個小小的百戶站了出來。

按照元帝國的軍事編製,漢軍與新附軍都設有萬戶、千戶、百戶和牌子四個主要的軍官層級。萬戶統兵三千到七千,千戶統兵數百,而百戶分為上百戶和下百戶。其中,上百戶領兵七十,下百戶領兵五十。但不管怎麼算,要放在今天,百戶長說起來也就是個排長而已。要區區一個排長驟然間具有領導十萬大軍的能力,那顯然是無稽之談。

被遺棄在鷹島上的十萬元軍推舉這位姓張的百戶長為首領,人稱張總管。他就任以後帶著大家幹了一件最切合實際的事情——伐木作舟。伐木作舟幹啥呢?顯然不是想再打造一支遠洋艦隊出來跟日本人接著話聊齋,而是帶著大家一起回老家。用《元史》上麵的話來說是“伐木作舟欲還”。

這個主意談不上上策,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可供被困在島上的元軍士卒們選擇的選項並不多——胸懷韜略的各路主將都已經溜之大吉了,要這些打醬油的落難兵卒繼續扛起征討日本的大旗顯然是天方夜譚。

縱然鷹島上有足夠多的樹木可供人們製造逃歸故國的木筏,但關鍵在於日本人會給你充足的時間供你造好這批木筏然後落落大方地從他們眼皮子底下溜走嗎?

更何況,此時的元軍嚴重缺乏糧食。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原的封建大帝國在用兵之前從來都會在糧草物資方麵做好充分準備,此時已經繼承了華夏大統的衣缽,躋身於中國正統王朝之列的元朝在征發龐大的漢軍、新附軍參戰之時,已經一改當年蒙古鐵騎隻帶數日幹糧就敢打天下的做法,在出戰之前準備了足夠大軍海外作戰數年之久的糧草。不但如此,還攜帶了大量的糧種、菜籽、農具甚至耕牛,具有在海外占領根據地就地開展農業生產以解決大軍肚皮問題的能力。

可一場大風改變了一切。糧種、菜籽與耕牛統統變成了魚食,好不容易逃上島嶼的元軍發現自己雖然沒有被淹死,卻極有可能被餓死。

由於鷹島實在太小,島上沒有河流,也沒有泉眼,甚至連個儲集雨水的水坑都沒有。最開始還能喝人尿,雖然味道不好可也不至於喝出人命。但不久之後就再也無尿可喝了,大家夥隻得趴在海邊喝海水。不少口渴難耐的元軍喝了海水之後上吐下瀉,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其實島上元軍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士氣的衰竭。

被困鷹島的元軍絕大部分是從江南出發的新附軍,這支軍隊除了南宋的各路降軍之外,還有由過去歸附南宋而宋亡以後又落入元朝之手的蒙古人、回回人組成的通事軍,還有因為販賣私鹽被官府抓獲充軍的鹽軍,甚至還有直接從死牢裏麵提出來就丟上船的死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