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劉宣上書的結果,曆史記載說是“帝嘉納其言”。但從此後忽必烈的行動來看,劉宣這一番苦口婆心地勸諫似乎並沒有起作用,忽必烈仍然我行我素,征討日本的一切準備工作仍然繼續進行著。
前麵提到過,忽必烈征發五衛軍兩萬前去高麗前線。決定發兵以後,忽必烈召來了太常少卿田忠良1〔1清人畢沅所著《續資治通鑒》中訛作汪忠良。
〕,讓他算算什麼日子出師最吉利。田忠良想必對興師動眾出兵日本一事十分抵觸,更別說還要替他絞盡腦汁地算個什麼良辰吉日了。可君命難違啊,他自然也不敢公然違背忽必烈的旨意,那怎麼辦呢?
古人的智慧往往令今人感歎不已。田忠良對忽必烈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僻陋海隅,何足勞天戈!”換成白話說就是:“(日本)那旮旯地兒,(要滅掉它)哪裏還需要借助上天的力量!”也就是說,打日本還需要算個什麼日子呀,想打就打,見一次打一次,任何時候都是良辰吉日。忽必烈聞之,自然是龍顏大悅,不再讓他推算吉日了。
禦史中丞崔彧更是懷著因言獲罪的覺悟向忽必烈呈上了以廣開言路、彈劾阿合馬、改革樞密院、裁汰冗官等為主要內容的“時政十八事”,並指出:“江南的百姓造反此起彼伏,已經有兩百餘處了,都是因為當地官員抓老百姓當水手和大規模地建造海船搞得民不聊生所激起的民變。東征日本這事最好還是暫時別做了。另外,江西四省的軍需準備,應當根據民力來,不能強迫老百姓拿出他們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亂攤派;凡是搞政府采購,都必須根據市價進行支付,不能搞強買強賣;招募水手,也應當問問他們本人願意不願意,不能生拉強抓。等老百姓緩過氣來以後,我們的力量也就增強了,兩三年以後再舉東征之事也為時不晚。”
這樣的建議可以說是非常切合實際的,而且並沒有完全否定忽必烈的東征意圖。但忽必烈並不認同,還打了個比方予以駁回,“你所說的關於東征之事,就如同射箭,彎弓搭箭的姿勢擺得很帥,卻終歸射不中目標。”(爾之所言如射然,挽弓雖可觀,發矢則非是矣。)
除了這些敢於直言諫議的朝中大臣之外,不少地方官員也上呈奏疏,極力勸諫。
說實話,這些奏疏寫得十分精彩,比我用白話轉述出來的不知道要精彩多少倍,如果能夠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大家其實更好,但考慮到大多數朋友沒有閱讀文言文的習慣,我還是稍加轉述吧。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