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1 / 2)

至元二十年(1283)應該是元朝第二次東征失敗之後準備再次東征的第一個高潮。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151+看書網正月,忽必烈下令複置征東行省,要求高麗國籌備二十萬石軍糧以供大軍使用,依然任命阿塔海為征東行省丞相,並發五衛軍兩萬人前往朝鮮半島南部待命。四月,因“高麗王王愖請以蒙古人同行省”,所以任命高麗國王兼任征東行省左丞相,與阿塔海一同規劃東征事宜,並送給高麗軍大量衣甲戰具。從中可以看出,這次設立征東行省最初是以中央派遣的蒙古官員為行省長官的,後來在高麗國王的要求下,才由蒙古人與高麗人共同掌管行省事務。但不久之後,由於“民間騷動,盜賊竊發”,內部不穩,東征之事隻得暫時擱置,征東行省也就解散了。

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月,元朝又把征東行省恢複了起來。仍然以阿塔海為左丞相,劉國傑、陳岩為左丞,洪茶丘為右丞,要求高麗方麵發兵萬人、船六百五十艘助戰。這可以看成是元朝準備再次東征的第二個小高潮。不過,這次高潮很快就過去了。帝國在南方與交趾發生了戰爭,忽必烈說:“日本至少沒有主動進攻我們,現在交趾犯邊,應當暫且放下日本,專注於交趾的戰事。”金口玉言一出,征東行省又被解散。

至元二十四年(1287),帝國東北爆發了蒙古諸侯王乃顏的叛亂,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息,征東行省再次設立起來,元朝東征之事卻陷於停滯,而這一次所設立的征東行省與以前的征東行省也有了質的不同。

五月,忽必烈任命高麗國王王愖為帝國的行尚書省平章政事。次年二月,又任命其為征東行尚書省左丞相。至元二十八年(1291)五月,又宣布王愖擔任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在忽必烈死後的至元三十三年(1307)八月,當時的元朝皇帝鐵穆耳又派使臣到高麗,宣布高麗國王王愖的新頭銜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高麗王”。

這個長達23個字的新頭銜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王愖現在已經同時擁有了元帝國政治秩序內的三種身份!開府儀同三司和太尉雖然都是虛銜,但至少是一頂中央官員的帽子,而且還是一頂名譽上位極人臣的大帽子;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則具有實際意義,表明他獲得了處理行省內的一切軍政大事的實際授權;最關鍵的是,王愖仍然是高麗國王,他在擁有元朝地方長官身份的同時,保留了屬國藩王的身份,也就是說高麗王國並沒有因為征東行省的設置而消失,朝鮮半島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域實行了“省國並行”——高人治高,高度自治。再加上他的老婆本為元朝公主,他現在可以說是集中央官員、地方長官、屬國國王、朝廷駙馬四種身份於一身了。於公,是朝廷大員;於私,是皇族姻親。

這個時代,先皇忽必烈討平日本的宏偉計劃早已被束之高閣,征東行省已經不再具有征討日本的職能,而演變成了一種對朝鮮半島實施羈縻統治的地方行政官署。從曆史文獻上的稱呼來看,在此前的史籍裏麵征東行省經常被稱為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而這之後就再沒有了這樣的稱謂。

從被後人稱為忠烈王的王愖開始,曆代高麗國王即位之時都要同時接受元朝的雙重委任——既要接受任命擔任征東行省的行政長官,也要接受冊封繼承高麗國王的王位。也是從王愖與元成公主聯姻開始,凡是成年的高麗國王都要迎娶蒙古公主為王妃,其後的忠宣王迎娶了薊國大長公主,忠肅王先後迎娶了濮國公主以及曹國公主、慶華公主共三位公主,忠惠王迎娶了德寧公主,末代高麗國王恭湣王也與魯國公主結親,他們所生的後代大多也繼任為高麗國王。並且,高麗世子在即位之前,也往往奉元朝皇帝之命到大都長期宿衛宮廷,或者長期居住,培養起了與元朝皇族濃厚的親近感。

征東行省的反複廢立以及職權的變化,折射出元帝國與高麗王國之間的激烈博弈以及當時帝國內外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元帝國雖然不便將其由內屬國直接吞並消化吸收轉化為單純的地方州郡,卻一直努力想按照內地行省的管理方式對朝鮮半島進行管轄治理,在高麗王國治理結構之外另設一套治理機構正體現出架空高麗王室,進而直接統治半島的嚐試。與之相對的,高麗王國則一直致力於在不過分刺激中央朝廷的情況下維持和擴大自己的自主權。

第六十一章最後的使節

大德三年(1300)三月,鐵穆耳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元成宗)命江浙佛教的總座主一山一寧前往日本,並攜帶了給日本國王的詔書。

詔書這樣寫道:“過去世祖皇帝忽必烈曾經派普陀山的僧人如智和尚和王積翁分別攜帶璽書前來貴國通好,但都因為中途遇到困難無功而返。自從我登極皇帝位以來,一刻也沒有忘記與四海各國友好往來。與你們日本,更是應該恢複友好關係。現在,如智和尚已經老了,我又派出普陀山的高僧一山和尚,讓他搭商船而來,以了卻先帝忽必烈的遺願。這是一件對我們大家都好的事情,請好好權衡考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