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後問:"你這個親戚多大年紀了?--老成不老成?"
曾紀澤答:"回太後話,陳遠濟今年三十五歲,做事還算老成。"
慈禧太後問:"曾紀澤呀,聽恭王和李鴻章講,你能聽懂洋話?"
曾紀澤答:"回太後話,臣略識英文,略通英語,都是從書上看的。臣看洋書容易些,聽洋話稍難一些,這些,恭王和李鴻章都知道。臣的父親在兩江時,有時見洋人,翻譯若有事不在,便是臣做翻譯,洋人倒也聽得懂。遇到難的詞句,臣就記錄在紙上拿給洋人看,倒也沒有誤過事。"
慈禧太後問:"曾紀澤呀,你能說的洋話,是英國的還是法國的?他們有什麼區別?看他們長的樣子都差不多呀?"
曾紀澤答:"回太後話,英語為買賣話,外洋來我中國以通商為重,所以各國人多能說英國話。至於法國語言,係相傳文話,所以各國於文禮往來方麵常用法文,如各國修約、換約等事,即每用法文開列。"
慈禧太後問:"你既能知他們的語言文字,自然便當得多,與他們談話,就可不用倚仗通事、翻譯來回傳話了。咱大清的洋務,有些就是被一些翻譯給辦壞了,凡事多個人就多了一層關節。"
曾紀澤答:"回太後話,臣雖能通識英文,究竟總不熟練,仍須倚仗翻譯,且朝廷遣使外洋,將來必成常局。士大夫讀書出身後,再學洋文洋語,有性相近、性不相近,口齒易轉、口齒難轉之別。方今國門乍開,到外國遣使修約的人已不好選,若遣使必通洋語,則日後擇才更難。且通洋語、洋文字,並不證明該員便通曉洋務,與辦洋務係截然兩事。辦洋務以熟於條約,熟於公事為要,不必侵占翻譯之職。像恭王、李鴻章中堂,都不會講洋話,但講辦洋務,是我大清公認的能臣,臣將來與外國人談議公事之際,即使語言已懂,也要候翻譯傳述。這一是因為朝廷體製應該如此;一是可趁翻譯傳述之間,借以停頓思考,通盤籌算應答之語言,各國莫不如此。英國駐我公使威妥瑪,就是個能通我中華語言文字的外國公使,但他每與我大清官員談論公事時,從不說中文,必用翻譯官傳話,即是此意。"
慈禧太後笑道:"曾紀澤呀,想不到你年紀輕輕,竟然懂得這麼多事情,真是難為你了。"話鋒一轉:"聽總理衙門說威妥瑪快來了,你聽說沒有?"
曾紀澤答:"回太後話,臣夏間見新聞紙《申報》,上麵說威妥瑪秋後動身,其後未聞的確信。"
慈禧太後道:"威妥瑪人甚狡猾。"曾紀澤答:"回太後話,威公使能通華文、華言,是個中國通。人極狡猾,抑且性情暴躁。外國人也說他性情不好,不好相處。"
慈禧太後頓了頓,自言自語道:"辦洋務甚不容易。聽說福建又有焚毀教堂房屋之案,將來必又淘氣,搗出亂子。"曾紀澤答:"回太後話,辦洋務,難處在外國人不講理,中國人不明事勢。中國臣民當恨洋人,這不消說了,但也總不能一味地亂恨,總須徐圖自強,乃能有濟。斷非毀一教堂,殺一洋人,便算報仇血恥。引起爭端,又打不過人家,吃虧的又總是自己。現在中國人多不明此理,所以才有雲南馬嘉理一事,又是賠人家性命又是賠人家白銀,又是到人家國家去道歉,攪得兩宮太後、皇上宵旰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