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氣度決定高度和寬度(5)(2 / 2)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她憑著自己優秀的外語水平,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張海迪自己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一書還先後在日本和韓國出版,《生命的追問》一書出版了不到半年,就已經重印了三次,並且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83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後,張海迪一下子成為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人,並且獲得了兩個榮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鄧小平還親自為張海迪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麵對著紛至遝來的各種讚譽,張海迪的內心從來沒有浮躁過,她一直非常的平靜,她的心就像是一泓碧水,永遠都是那麼的藍,那麼的深。張海迪從來不會在意外界給予她的各種名聲,她在意的是自己的文學作品,因為寫作對張海迪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狀態,她想要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並且能夠讓讀者們從中得到快樂。張海迪的這個理想很簡單,但是,對於身體高位癱瘓的張海迪來說,實現理想的道路卻是走得特別艱難。

作為一個身體高位截癱的女人,寫作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曾經因為長時間的寫作,張海迪得了大麵積的褥瘡,骨頭都已經露出來了,但是張海迪還是在堅持寫。張海迪還得了鼻癌,在沒有經過麻醉的情況下,醫生為她做了手術,當時,張海迪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醫生是怎樣用刀把她的鼻腔打開的,針又是怎樣從她的皮膚上穿過去的。最終,堅強的張海迪勇敢地活了下來,並且依然堅持寫作。

2002年,張海迪寫作的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出版了。《絕頂》出版之後受到了一片好評,並且獲得了很多的殊榮,《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向“黨的十六大”獻禮的重點圖書,並且連續獲得了“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等諸多獎項。

張海迪說過一句話,“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會讓人頓時覺得有一種詩意從張海迪的身邊蔓延開來。現在,寫作不僅成為了張海迪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且也已經成為了她生命中的一個依靠。張海迪覺得,自己寫出的每一個文字都可以慢慢地緩解自己身上的疼痛,自己寫作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讓自己感到非常高興。說著這些話的張海迪,就是一個魅力無限的女人。

如花木蘭,如張海迪,這樣的女人,她們的身上都擁有著很多男人都不及的英雄氣概,她們寧願放棄自己原本很悠閑、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選擇了一條遍布荊棘、充滿艱辛,卻可以給別人帶來很多快樂的道路。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往往會沒有家人的支持,會沒有同行者的鼓勵,繼續走下去的力量隻來自自己的內心。這些勇敢的前行者們,經受住了一路的艱難,自然也就會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她們所付出的,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加寶貴的東西;她們所收獲的,是這個世界上最高尚的道義。

現實的生活裏,雖然不如花木蘭那時候的風雲激蕩,可讓女人表現大氣概的場合還是有的。比如在商場上,那些把數額大得驚人的貨幣挪來挪去,沉浮起落麵不改色的女人;比如那些麵對錯綜複雜的市場競爭,敢於一言千鈞的女人;比如那些雖然身陷逆境卻能夠堅韌持久地抗爭的女人;再比如那些處世大方、與人沒有磕磕絆絆的女人。

看這樣的女人,就好比看豔陽當空,萬裏無雲的天氣使人精神爽朗。看這樣的女人,就好比看紅花怒放,坦然而又驕傲的氣質使人寬慰欣然。看這樣的女人,就好比看大江東去,一切細碎嘈雜的東西在不經意中被裹挾而去。這樣的品質,就是難得的大氣概,而隻有身上具有大氣概的人才能成就事業和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