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要生存就必須會淘金(2)(2 / 3)

在美國的富裕家庭裏,孩子一到法定年齡(一般是13歲左右),家長就會給他找工作,比如餐館的跑堂、超市的收銀員、給人家看孩子等。有統計數據表明,打工開始越早的人,日後的平均收入就越高。因為打工越早,說明你的“事業”起步得越早,在競爭中先聲奪入。

早早打工的收益當然還不止這些。“童工”幹的是最低端的工作,而且經常一對一和顧客打交道,比如在街上擺攤零售,對孩子而言,與人的溝通和說服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在美國總統大選的預選中,在衣阿華和新罕布什爾州競爭得如火如荼。這兩個州人口很少,候選人要麵對麵和選民接觸,進行“政治零售”,許多票是一張一張拉來的。要是從小擺過攤,向顧客一對一地兜售慣了,麵對這樣的局麵就比較容易贏。

中國家長也應該向美國家長學習,注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到勞動的價值。隻有這樣,當孩子步入社會的時候才能盡快地適應社會。

美國有好多中學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將畢業時,必須不帶分文,到社會上獨立謀生兩周才允許畢業。

在美國的中學生中流行的一句話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裏經濟狀況如何,孩子到12歲以後,就必須得給家裏的庭院剪草坪,給別人送報紙,以換取些零花錢。一些家庭還要求孩子假期裏在附近當勤雜工,或幫人剪草坪,或幫人掃落葉,或幫人鏟積雪等。美國的父母們常說,隻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些苦是值得的。

不過,讚成孩子打工也要從實際出發,中國畢竟不是美國,中國還沒有讓孩子打工的大環境,所以,父母在鼓勵孩子打工的同時,應根據規定予以說明和引導。例如,可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和孩子一起打工。

一位家長是這樣做的:我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決定不再動我的工資,我陪著兒子利用周一到周五中午的時間和周六日的時間去打工,用打工收入支撐我們的生活,如果別人不介意他年齡太小,我也可以讓他一個人去。

或者去擦鞋店擦鞋,或者到飯店刷盤子,或者去洗車,或者幫著小攤小販賣貨。如果找不到打工的地方,我就帶著他在業餘時間幹點零散活,在打工的過程中,他將被要求像成人一樣勞動。

當然,孩子打工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過早接觸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所以,父母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行為舉止,當發現孩子受到不良風氣影響後要及時地引導,幫助孩子遠離不良環境。

告訴孩子,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

對於任何人來說,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拿出來投資怕打水漂,可在家裏放著又不甘心。投資是有必要的,但要注意原則。不要把錢都放在一種投資上,而要掌握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原則,盡量做到理財全麵開花。

張先生2000年剛剛畢業,就應聘到北京一家報社做財經記者,月收入7000~8000元。因為業務關係,他結識了一位房產公司售樓經理,兩人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正是在這位經理的動員之下,張先生向家裏借了10萬元,在郊區買了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因為房子離單位太遠,他自己沒法住,便租給了一對剛結婚的朋友。

幾年來,張先生的收入不斷提高,同時租房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不但陸續還清了10萬元的借款,自己還積攢了6萬元的積蓄(全部為銀行存款)。不久前,因為考慮自己的深造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消費需求,加上租房的朋友去了美國,房子空了出來,所以他便把這套房子處理了,收入現金20萬元。這樣,張先生的個人總積蓄為26萬元。

張先生希望通過理財達到以下目標:

(1)準備參加某校MBA業餘班,需要一次性支付學費6萬元,這可以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增強自己的職業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