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由於采訪、組稿等需要,他打算買輛汽車,高檔車他覺得買不起,所以對於買什麼車一直很猶豫。
(3)每年計劃3~4次國內旅遊,每次平均費用是2500元。
(4)現在他還住單身宿舍,環境較差,為了給自己學習和編稿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而且正是談戀愛的年齡,幾年後就要結婚,他打算在附近居民區租一套60~80平方米、月租金在3000元左右的房子。
張先生是個聰明的年輕人,他給自己做出了這樣的理財規劃:
(1)MBA的費用支出是必需的,這樣的未雨綢繆對於他的職場生涯是有極大益處的。
(2)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與社會的交往比較多,張先生買輛汽車會更加有助於業務工作。張先生考慮了自己的經濟能力後,決定買輛10萬元左右的車。
(3)張先生考慮到自己從事媒體工作壓力較大,出去開闊視野、放鬆心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年支出1萬元用於旅遊。
(4)為了控製自己的收入,防止被稱為“月光族”,張先生決定把房租控製在1500元左右。
(5)個人積蓄中剩餘的10萬元,用於投資。4萬元購買各種開放式基金,4萬元購買國債,1萬元購買保險,1萬元進行銀行儲蓄。
應當說,張先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投資者,他懂得抓住投資機遇去賺錢。尤其是張先生在投資時也充分考慮了避險問題。
投資時不要把“寶”全押在一種項目上。現在社會上投資渠道比較多:參加儲蓄安全可靠,但收益比較低;參加炒股收益大,但風險高;收藏是目前投資的熱門,但要求投資者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否則容易上當受騙。
所以,投資者最好像張先生一樣進行分散投資。這樣,雖然由於投資分散,收益會少一點,但反過來說,風險也會小得多。
很多專家都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藍子裏”,這是有道理的。
意思是說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風險很大,萬一這個籃子砸了,全部的雞蛋也就都砸了。為了減少這種全盤皆輸的局麵,最好將雞蛋分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即使一個籃子裏的雞蛋砸了,還有其他籃子。
專注一項投資,收益率可能會比較高,但風險也相應被集中了。分開放,就算其中某個投資失敗了,說不定另一個投資卻有收獲。
其實,人們通常說的分散風險並不意味著風險就不存在。風險依然存在,隻是一方之所失與一方之所得相互彌補,使理財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趨於一致,資金整體的不確定性程度減弱,從而資金整體風險減少,僅此而已。
盡管“東邊不亮,西邊亮”,“西邊不亮,東邊亮”,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東邊”或“西邊”都會有“不亮”的時候,甚至有可能出現“東邊”
和“西邊”同時都“不亮”的情景。這樣,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並不是什麼籃子裏都可以放雞蛋,應該慎重考慮“把雞蛋放在哪一個籃子裏”。
總之,實際上每個籃子都存在固有風險。既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也絕非放雞蛋的籃子越多越好,更不能隻要一看到籃子就放雞蛋。
作為父母,我們要告訴孩子,投資遵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就是要降低投資風險。孩子自己投資,我們還是建議用這種方式。
讓孩子嚐試安全投資
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錢再多也不夠花。為什麼?因為“坐吃”必然帶來“山空”。俗話說得好,“有錢不置半年閑”,“家有資財萬貫,不如經商買賣”,“死水就怕勺來舀”。試想,一個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動,隻能是越來越小;相反,如果把雪球滾起來,就會越滾越大。
有一個叫普利策的猶太人,17歲時來到美國謀生。起初他身無分文,在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僅以半薪試用一份記者工作。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受老板的剝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各個環節的工作,勤於采訪和寫作。他寫的文章以及報道的內容生動、真實,吸引了廣大讀者,也為報社創造了巨大利潤。老板很滿意地聘用他為正式工,很快還提升他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