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幾年的時間,普利策對報館的運營情況已經了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買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第一份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但有一段時間,資金嚴重不足,普利策分析當時美國的經濟發展,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報紙,加強廣告部分,把焦點放在廣告上,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就這樣,他很快渡過了難關。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資金也就越多,他的資金進入了良性循環。沒過幾年,他成為了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最初身無分文,僅靠打工掙的半薪,節衣縮食積蓄的有限的錢,一刻不閑置地轉動起來,讓錢不斷增值,發揮更大作用。這是一個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這也正是“有錢不置半年閑”,“讓錢‘轉’,就有錢賺”的體現,是成功經商的訣竅。
一位富翁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即使一個人手中有一定數額的資金,但他思想上卻不願意把錢用來賺錢,不願意把錢運轉利用,那麼對於他未來的事業來說,就像人體有了充分的血液,但心髒已經壞死,不再促進血液循環一樣,他的事業也會靜止不動而死亡。”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要想捕捉金錢,收獲財富,使“錢”生“錢”,就要學會讓“死錢”變成“活錢”,讓它不停地滾動起來,在流通中為你增值增利。
不要錯誤地認為投資隻是成年人的事,就像少兒不宜的電影。相反,它更適合兒童。13歲以下的兒童在家長的引導下都可以理解市場的運作,並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妮可隻有9歲,上小學四年級,她已經從500元的定期存單上掙了11元。等存單到期後,就把錢投資購買股票——專門買那些即將分割的股票,這樣她就能得到更多的股票了。“妮可正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我真希望自己能像她那樣。”她的母親瑞塔說。
還有很多富豪家長鼓勵孩子投資。
柏特裏克·朗的大兒子瑞安要求在他12歲生日得到一台割草機作為生日禮物,媽媽明智地給他買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賺了400美元。帕特裏克·朗建議兒子用這些錢做點投資,於是他決定購買耐克公司的股票,並因此對股市產生了興趣,開始閱讀報紙的財經版內容。
很幸運,購買耐克股票的時機把握得不錯,賺了些錢。當瑞安9歲的弟弟看見哥哥在10天內賺了80美元後,也做起了股票買賣。現在,他倆的投資都已升值到1800美元。
住在紐約的勞拉·舒爾茨說,我13歲的兒子最喜歡的餐廳是麥當勞,他對它忠心耿耿。他7歲那年,我開始送他第一股麥當勞股票,以後逐年增加。現在他的資本已經在這家公司裏占了相當比例的份額。每次麥當勞公司的年報寄至時,他都會仔細閱讀;每次去麥當勞用餐他都要認真考查。
這些股票不像過完節就扔的玩具,從中得到的經驗將伴隨他一生。
聖路易斯州的唐恩·裏士滿的經驗則是:我為我的11個兒女們每人設立了一個共同基金,他們每賺1美元,我就在基金裏投入50美分。他們給人看小孩子、整理草坪,還幹一些別的零工。年紀大些的孩子現在基金金額已翻了3番,其中6個孩子已將自己的一部分基金用於支付大學學費。
從這些成功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發現,投資並不隻是大人的事情。我們要讓孩子學學安全投資,讓他們了解隻有讓錢流動起來才能創造出新的財富。
可是,關於孩子投資情況的實際調研報告顯示,98%的受訪者認為培養孩子的“財商”非常重要,但40%的受訪者對孩子的理財習慣培養還僅限於將壓歲錢存入銀行,僅9.3%的受訪者讓孩子獨立運用一筆錢進行投資,“財商”教育遠未普及。麵對日益高漲的教育費用,還有51.8%的家長尚未實施子女教育金準備計劃。麵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還需要更新觀念,讓孩子參與到投資的大潮中去,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