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前行路漫漫(2 / 2)

“學校和工廠已經把我塑造成為一個能成器的人,我要利用我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性格,揚長避短,挖掘潛力,發揮特長……”

楊剛的思路由大學生活到企業工作,從學校到工廠,又飛回到家鄉,飛回到老家的院子、父母的白發……

他的文思湧出,腦子裏來了靈感,馬上掏出手機,記下了自己即興作的一首小詩,題為《白楊·十二句》:

迎風一棵鑽天楊,

柴門寒舍院中央。

暮別彩雲朝迎霞,

頭頂藍天對豔陽。

夏夜繁星秋葉黃,

春看燕歸冬雪訪。

日下葉片閃金光,

隨風枝舞把歌揚。

雨劍霜刀把骨強,

寒暑易節伴我長。

十年樹木爭朝夕,

獻我心骨作棟梁。

他明寫鑽天楊的在晝夜與四季變化中的經曆,實則借物自喻:自己出自寒門,笑看天高雲淡風輕的變換,胸有“百年方能樹人、立誌成才”的終身之計、遠大抱負。

楊剛使用手機打字迅速,雙手左右開弓,雖不能說是一氣嗬成,但是該詩從打腹稿到完成,隻是稍稍作了一些修改就成型了。

在學校讀書期間,楊剛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他很喜歡語文,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是語文課代表。作文課上,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師拿出當作範文讀給大夥聽。課餘時間,楊剛曾經向報刊雜誌投過很多次稿件,但是隻有屈指可數的幾次發表過。雖然次數太少,他很鬱悶;可是至少發表了,他很高興。

楊剛常常練筆。一有時間就寫點東西,來了靈感就寫,題材、體裁不限,直到現在仍然常常在臨睡前記一些隨筆。他寫的隨筆已經積攢有厚厚的一大摞了。

每當楊剛有語感的時候,他就會掏出手機,記下腦海裏的連珠妙語、搞笑句子或者是打油小詩等等。這些常常是以短信的形式儲存到手機裏,等他回到宿舍,他會再整理到自己的記錄本之中。有時,他會直接發送給親朋好友並保存,經典的短信仍會在空餘時間整理到記錄本上。至於他開博客,是後話,在本文後麵的章節裏會有介紹。

楊剛是在畢業之後、剛剛參加工作時開始使用手機的。在大學時,宿舍的固定電話就能滿足楊剛的要求。他的電話不多,主要是家裏人和同學相互聯係。他在學校沒有配呼機或手機。楊剛現在使用的手機是藍屏的,不能收發彩信,對於他來說功能已經綽綽有餘:收發短信、打接電話、定個鬧鍾、作計算器。

讀大一時,班裏四十五個人,沒有一個人使用手機。大二時,隻有正副兩個班長因為業務繁忙,配了手機:都是直板、黑屏的。大三時,班上零零星星出現了一批傳呼機。到大四了,由於找工作,同學們使用呼機和手機的才多了起來。楊剛想到這裏,對比自己大學生活裏麵手機的逐漸普及,不由感慨現如今校園之中手機幾乎每人一部,現在不僅大學如此,就連有的小學生也配了小靈通:美其名曰“便於定位、家長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