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一)(2 / 3)

而拾音最終知道了真相,知道他的人生因為她的出現而被攪得一團糟,那麼這種時候,她除了放手,還能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嗎?與其讓自己這個變數再給他的人生帶來不可預料的偏差,再讓他痛苦大半世,那麼不如還給他應有的人生,而王維,也會遇到那個真正合適他的女子,一個真正懂得他,並且與他的心靈相契合,使他在她亡故之後許多年也不會忘懷,並且無人可替代的女子。

所以,盡管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他們能夠在一起,我寫的時候,也從來不懷疑我筆下的這個女主對王維的感情,但是“讓他們花好月圓地在一起吧”,這種話說說容易,可結合全文來看,這基本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了。而在這個結局中,王維獲得了情感上的一次重生,他不會再因同心離居而憂傷終老,而拾音,則獲得了一份完美而純粹的愛情,拾音應該無憾。盡管它湮沒在了曆史之中,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過,絕不僅僅是一曲空談。即使他再也抓不住那心頭飄渺的感覺,即使她從此隻能緬懷與追憶。

而說到底,我這篇文,其實並不是一篇標準意義上的言情劇。

接下來說說我個人對於筆下這些人物的想法,嗬嗬,其實讀者們見仁見智,我的話僅供參考而已:)

按照出場順序,一個一個來。

第一位,王勃同學。

曆史上這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並且是“天妒英才”這四個字的最佳詮釋者。選擇他作為損壞拾音機器的“罪魁禍首”,一方麵是考慮到他的性格(張狂),一方麵也是因為他的際遇(即將落水而死),而很巧合的,他逝於上元二年(高宗朝),而王維則逝於另一個上元二年(肅宗朝),而這兩個上元二年,則正好是拾音初到大唐,機器損壞的年份,以及她決意告別大唐,機器修複的年份。

王勃出場很少,我也沒打算去細細寫他,畢竟他的登場隻是為了損壞女主的機器而已,但是其實在他的篇章中我帶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那就是拾音通過王勃的際遇而認識到“知道別人的命運,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並且同時對穿越這件事開始心灰意冷。而這個認識,則對拾音之後的遭遇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位,高適

讓高適出場,其實是為了接下來的李白做鋪墊。高適章看起來很像虛構,但其實關於他的情節,大部分我都是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來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比如他確實前半生(應該說大半生)十分潦倒,乞丐還真當過,但他同時也是出自小官吏之家,所以應當在童年時受到過比較良好的教育,心氣也高,不屑去考功名向皇帝要官做(這點和他的好朋友李白還真是誌同道合),對百姓有同情心,並且因為日後會當上大將軍的緣故,少時自然也不會弱氣才對。

第三位,李白

看起來我好像狠狠地顛覆了李白的形象,事實上我寫了一半時都還覺得我確實是在顛覆他,但是寫到後麵我就發現,原來他根本就是這種人!我才沒壞他形象呢!嗬嗬~

前麵說讓拾音被高適去逼著當乞丐,就是為了後麵小白的閃亮登場。小白登場時芳齡十五歲,正是他“十五好劍術”、“高冠佩雄劍”的時候,且這家夥遊俠氣息極重,性格非常衝動,但同時又有著極其天真的一麵。我想真實的李白就是如此,他終其一生都是個意氣飛揚的大孩子,喜歡被人眾星捧月,喜歡仗劍遊天下,不得重用就鬱鬱寡歡,鬱鬱寡歡了就去借酒消愁,周而複始,醉生夢死。

所以這樣一個男人,即使他才氣衝天,豪情萬丈,我個人又愛他的詩愛得要死,我依然沒想過要讓他當男主,去和女主產生任何情感糾葛。李白的一生,真的不曾為情愛束縛過,當朋友他絕對夠格,和他在一起會無憂無慮,笑飲狂歌,但是做情人,他真的不適合。所以在我的理想中,他和拾音之間無關風月,而是拾音遇到的人之中,最好的一個朋友,並且以他的個性,即使拾音坦承一切,他也會毫不在乎,一笑置之。

而拾音對他真心感激,所以即使李白不願意知道有關自己的一切,拾音依然不著痕跡地報答了他——她委婉地告訴李白,他應該去結識高適。當然曆史中絕不會是因為這個緣故李白才認識高適的,但是我這裏這樣寫,是讓拾音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在拾音當初被劫時,小白持劍相救,而在李白未來將會因為跟隨永王李璘謀反而被判死罪時,是高適幫他說了情,才改為了“流放夜郎”(途中又遇到天下大赦開釋了,小白運氣還是很不錯的,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