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後來的君臣力主“方今國家要務,惟在遵守祖宗舊製,不必紛紛更改”也就不足為怪了。事實上,作為處於帝國權利之巔的帝王,他本身就已經是秩序和權威的化身。帝王權威之神聖毋庸置疑,那麼也就隻有以道德訓誡化之神聖的等級倫序為帝國秩序的內在動力,而尤為強調對帝王的道德訓導和輸導。帝王的一言一動、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足以移風易俗,也是此種秩序中的最佳企求了。……
帝國皇權的曆史,就是在“天命”的神聖中不斷強化皇權自身,特別是在唐末兩宋以後,儒家的等級倫序及其內化已不再僅僅是董仲舒強調的宇宙秩序,而且經過佛教洗禮的理學思潮之後,儒家的等級倫序已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在帝國之中,徹底內化為倫理本體。這進一步強化了君主的權威,馴化了帝國的官僚體係。
當然,帝國的皇權遠非鐵板一塊,一旦帝國的進程使帝國政府左支右絀,激烈的道德批判便成為裁斷帝國事務的標準。雖然從理論上說,帝王是以其傑出的品性和神奇的天命從“上天”那裏得到帝位,而且自命為“天之子”根據天意統治帝國,他的行為不對其臣民負責,也不受其頒布的法律的製約。但他的行為關係著天人世界的和諧,任何自然災異,都會被認為是上天的譴誡--這就為遵循等級倫序道德訓誡的官僚體係提供了重申理想原則的機會(這也是一到王朝末年便是思想活躍時候的原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帝王與官僚體係、士大夫之間的緊張,貫穿了整個帝國時代。
明代的大臣排著隊讓皇帝“打屁股”的奇觀,就是這一關係的經典表達。正德皇帝想南遊遭大臣反對,正德皇帝就打他們屁股,不料大臣們竟然排著隊,亮出白花花的屁股讓他打。據記載,前後兩次因為反對皇帝“南遊”而被打屁股的大臣多達168人,當中有15人被打死;嘉靖皇帝--藩王入承大統,想尊其父為“皇”,遇到大臣的堅決反對,嘉靖皇帝下令對勸諫的134名大臣實施廷杖,其中17人當場被打死。這種前赴後繼,亮出屁股給皇帝打的奇觀,其實就是官僚體係試圖以等級倫序道德訓誡規範皇權。帝王的合法性正是由於他占據著帝國等級倫序之巔這個位置。帝國每一個王朝的末年,總是因其行政、經濟及各種社會事務受到嚴厲的道德批判,諸多問題,隻能歸諸於事關帝國和諧的帝王。末代帝王的形象,也總是被符號化,總是被貼上奸、狡、淫、邪……的標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