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陵遲,風化壞亂,政撓其俗。故曰:“上失其道,人散久矣。”
(《晉書·刑法誌》)
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
(《呂氏春秋·驕恣》)
每到帝國王朝的晚期,變革天命的呼聲總是極為迫切,而如何實現天命的變革呢?當務之急當然是重樹天命的神聖。秦始皇和王莽的實踐雖然在道德的譜係中聲名狼藉,但卻在皇權實踐中影響深遠。前者說明帝國王朝的天命變革自離不開武力的征服以及帝國的控製方式,後者卻說明,天命的變革不僅是武力的征服,而且是神聖的天命之必然。所以,我們就不難想象,何以追逐皇冠的野心家總是把自己打扮成天命的化身,其中的失敗者則被歸為妄窺天命者而被描繪為道德上的墮落者。
雖然秦始皇聲名狼藉,但是在皇帝譜係的敘述中,仍被置於天運之德的推衍中。蒙元敗退漠北之後,朱元璋以皇帝的權威,認定元朝的正統,稱:“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甚至於被定為僭竊君位並最終失敗的安祿山,那樣被定為僭竊君位的人,也被賦以天命的解釋:
安祿山,營州雜種胡也,小名軋犖山,母阿史德氏,為突厥巫,無子,禱軋犖山神,應而生焉,是夜赤光傍照,群獸四鳴。望氣者見妖星芒熾,落其穹廬。時張韓公使人搜其廬,不獲,長幼並殺之。祿山為人藏匿得免。怪兆奇異,不可悉數,其母以為神,遂命名軋犖山。
安祿山的出生極不平凡,出生之時,晚上也是“赤光傍照”,各種野獸在周圍鳴叫,望氣者甚至看見不詳的“妖星”落到他出生的氈帳當中,但即使已經預知這一不詳的官員也沒法殺掉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