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農業社會的樣態
……
祖先成了土地和精神的象征,他們時刻與生者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的肉體已然消亡,但他們的精神與生者永在,正如我們雖然年輕,也會老、會死亡一樣。靈魂的深固觀念使我們從不懷疑,轉世觀念使我們對祖先更加尊崇重視,來世的幸運和今生的幸福都需要祖先庇佑。如果祖先的靈魂對生者有所不滿,不祥之事就會出現,以證明生者對祖先不恭。生者不僅是祖先的後代,而且恰是他的生命延續和供奉依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僅是生者的不幸,更是祖先的不幸。
家族以家為單位,家與族的權威是男性家長、族長。在一個隻包括父母和子女兩世代人的家庭裏,父親是家長;在三代人的家庭裏,祖父是家長。家庭範圍或大或小,每一個家都有一個家長為首,他對家中男係後裔是最高的權威,幾乎是絕對的、永久的。子孫即使在成年以後也不能獲得自主權。此種控製由來已久,子孫違背父祖的意誌,不遵約束,父親自可行使威權加以懲責。社會承認這種權利,法律也支持這種權利。《顏氏家訓·治家》所謂:“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即使子孫成年以後,依然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誌,否則難逃笞責。典型的孝子--曾子受杖的故事已融入帝國久遠的傳統中,這對知識階層的影響尤為深遠。梁朝的大司馬王僧辯年已四十餘,身為三千人將,母稍不如意,猶棰撻之。真正的孝子受父母的撲責不但不當逃避,且應欣然受之,雖撻之流血,亦“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劄記·內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