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遊走的江湖世界(1)(1 / 1)

陸 遊走的江湖世界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誌之不倦。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漢·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

要說江湖事,得從亂世說起,而中國曆史上的動亂的時期與帝國格局不統一的時段大體重合,大概有這麼幾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時期。

從春秋戰國開始,遊走的江湖中人就成為王公貴族的座上客,而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代,更是江湖人大顯身手的時代。但是,要說最能體現遊走的江湖特色的時代,當推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皇帝可以說個個是潑皮流氓頭子,江湖中的狠角色。後梁太祖朱溫是鄉黨痛恨的流氓頭子“朱阿三”;後唐武皇李克用,人稱“獨眼龍”;後唐莊宗李存勖,人稱“鬥雞眼”;後周太祖郭威,人稱“郭雀兒”。前蜀國主王建,人稱“賊王八”;閩王王審知,人稱“白馬三郎”;荊南國主高從海,人稱“無賴子”。後漢的高祖劉知遠、吳王楊行密、南唐國主李昇、吳越王錢鏐、楚王馬殷、北漢國王劉旻等,個個都是兵痞、無賴、賭棍、打手、走私犯出身,沒當皇帝前就是好勇鬥狠、無惡不作的角色,等做了皇帝,也不改流氓本色,站立於其朝廷中的大臣,大都是偷雞摸狗、殺人放火的亡命之徒,惡習難改。後周皇帝柴榮的父親柴守禮,在兒子稱帝後,與其他九個老潑皮在洛陽城裏無惡不作,橫行無忌,號稱“十阿父”,柴榮也隻好裝聾作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