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計量概述
會計計量就是用貨幣或其他量度單位計量各項經濟業務及其結果的過程。其特征是以數量(主要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價值量)關係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聯係,或將數額分配於具體事項。其關鍵,是計量屬性的選擇和計量單位的確定。作為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計計量的主要內容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損益等,並以資產(負債往往可稱為負資產,而所有者權益為資產扣除負債後的剩餘資產或淨資產)計價與盈虧決定為核心。
會計計量屬性(MeasurementAttributes)是指被計量客體的數量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如測量水杯的容量、高度、口徑等時,水杯所具有的數量方麵的特性。在會計中,由於會計主要是借助於貨幣形式來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因此,計量屬性是指企業經濟活動所表現的價值數量特性。企業的經濟交易或事項,可以從多個方麵予以貨幣量化,因而其具有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如作為會計計量客體的水杯,具有在取得日的實際價值、當前日的實際價值等不同計量屬性。會計計量屬性也稱“計量基幢或“計價標準”。
可供選擇的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曆史成本(HistoricalCost)、現行成本(CurrentCost)、現行市價(CurrentMarketingValue)、可實現淨值(NetRealizableValue)和現值(PresentValue)等。
1.曆史成本
曆史成本也稱“實際成本”注,是指企業為了取得某項資產並使其達到可供使用狀態所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其內容包括資產的原始交易價格和以其為基礎的“調整項目”(如取得後的費用攤銷)。在我國會計實務中,外購材料的實際成本包括材料購買價格和發生的采購費用,生產產品的實際成本包括實注:在會計實務中,材料、產成品或商品等存貨的曆史成本一般稱為“實際成本”,而固定資產的曆史成本也稱為“原始成本”或“原始價值”(簡稱原價或原值)。
際耗用的材料費用、人工費用和應當負擔的製造費用,外購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即原始價值)包括機器設備的購買價格和其後發生的運雜費、安裝費、調試費等。在財務會計中,由於曆史成本客觀且可核實,因而被公認為是一切資產項目計價的基礎,也是進行成本計算的依據。曆史成本是會計計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計量屬性,其一直是國際會計慣例中的基礎性計價標準。以曆史成本計量屬性為基礎的財務會計模式,被稱為曆史成本會計模式。然而,在物價較為穩定的經濟環境中,曆史成本會計信息具有相關性、可靠性,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各種決策,但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經濟環境中,曆史成本會計信息的質量會大大降低。
2.現行成本
現行成本也稱為“重置成本(ReplacementCost)”或“現時投入成本”,是指在當前生產條件和市場供求狀態下,重新購置某項相同或類似持有資產所需發生的全部支出。現行成本屬性用於對現有資產價值的重新計量和“表述”上。例如,某企業X設備1年前購入時的曆史成本為10000元,現假設準備添置該設備注,依據當前市場上該設備的價格估計需要支出9000元。說明X設備的現行成本(重置成本)為9000元。現行成本可以衡量企業持有資產當前的市場價格水平,較為準確地反映維持資產再生產能力所需的物質補償。在市場價格發生較大波動時,按現行成本計量資產的價值,能夠真實地衡量資產的消耗,增強收入與費用之間的配比性,避免虛增利潤,從注:現行成本是一種價值計量標準。該企業實際上並不一定添置該設備。
而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現行成本的確定往往缺乏客觀性。
3.現行市價
現行市價是“現行市場交易價格”的簡稱,也稱“脫手價值(ExitValue)”。它是指處於正常經營活動中的企業出售資產的市場價格,即企業資產的變現價值。如現行商品市場行情中,企業所持有Y商品的市場價格為100元,此即為該商品的現行市價。實際上,如果該企業處於破產清算狀態,則Y商品的交換價格就不一定是100元(一般會低於此價格)。現行市價計量屬性能夠提供現有資產變現數額的信息,可以較為準確地衡量待出售資產(含有價證券)的實際市場價格。但現行市價難以適用於所有資產,而且也未考慮貨幣購買力的變動。
4.可實現淨值
可實現淨值也稱“預期脫手價值(ExpectedExitValue)”,是指資產在企業正常經營過程中可實現的未來現金流入扣除相應現金流出後的淨額,也就是資產的銷售價格減去在銷售過程中支付的各種費用後的金額。例如,企業某項資產的出售價格為1000元,支付運雜費等計50元,則該項資產的可實現淨值為950元。運用可實現淨值計量屬性時,不考慮相關現金流入與流出的貨幣時間價值問題。可實現淨值計量屬性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較強的決策相關性,但其實際操作難度較大。
5.現值
現值是“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的簡稱,指資產在企業正常經營過程中可實現的未來現金流入量現值扣除相應現金流出量現值後的淨額。如果在可實現淨值計量屬性確定方法的基礎上,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即貼現,就是現值的確定方法。例如,企業1年後才能收到的應收款項10000元,在利率(或貼現率)為5%的條件下,其現值為9524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於2000年2月發布了第7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意味著現值計量屬性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將更為重要。
國際會計準則隻認可曆史成本、現行成本、可實現淨值和現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並認為曆史成本是企業編製財務報表最為常用的計量基礎,而且“應用曆史成本時常常結合其他計量基幢。
2.2資產價值計量
1.資產價值計量的基本原則
資產價值計量的最終目的在於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既相關又可靠的企業經濟活動信息,因此,進行企業資產價值的計量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以曆史成本作為基本的計量屬性
計量屬性是用來衡量企業資產及其變動的價值標準。以曆史成本計量屬性作為資產價值計量的基本標準,意味著對於全部資產及其變動均按曆史成本予以反映,即無論是流動資產還是長期資產,無論是資產的取得(增加)還是資產的耗用或銷售(減少),均按曆史成本標準進行計量。例如,假設企業某一會計期間期初甲種商品庫存1000公斤,當期購進4000公斤,耗用(銷售)3000公斤,期末結存(持有)2000公斤。會計上按曆史成本計量甲種商品的價值,要求計算確定當期購進4000公斤甲種商品的曆史成本,計算確定當期耗用的3000公斤甲種商品的曆史成本。並計算確定該期期末結存(持有)的2000公斤甲種商品的曆史成本。
(2)保持資產價值計量法的一致性
一致性(一貫性)會計原則要求企業所選擇的會計程序與方法在前後期間保持不變,以提高同一企業不同期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商品及勞務的市場價格取決於市場供求關係,因此,同一種商品或勞務在不同時點的市場價格往往並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上使用不同的價值計量方法對同一會計期間同一資產的價值進行計量,可能得出不同的計量結果。 比如,使用平均年限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與年數總和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其結果肯定有別。因此,同一資產的價值計量方法應當保持一致性。隻有當政府有關法規製度要求予以改變或者具有充足的改變理由時,企業才能變更資產的價值計量方法。
2.資產價值計量的內容
從資產要素的構成來看,資產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項、存貨等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實質上,資產要素的每一構成項目都存在如何計量其價值數量的問題。然而,對於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而言,由於不同計量屬性的衡量結果不存在差異,因此,庫存現金和銀行存款的價值計量不是會計學研究的重點。同時,盡管無形資產作為一項資產具有較強的特殊性,但其價值計量方法與固定資產基本相似。因而,資產價值計量主要是債權、存貨和固定資產的價值計量問題。
從特定的資產項目來看,某一資產項目從取得、進入企業到被耗用或銷售為止,其價值計量問題包括取得資產的價值計量、耗用資產的價值計量以及持有資產的價值計量等問題。因此,資產在取得時、期末持有(結存)時、耗用時等不同時間均存在價值計量問題。其中,由於資產的取得有外購和自製等不同方式,其在不同取得方式下的資產價值計量方法也不一樣。
在特定會計期間,對於同一資產而言,資產數量的變動具有以下規律:
期初持有資產數+期內取得資產數=期內耗用資產數+期末持有資產數
在上述公式中,“期初持有資產數”實際上是上一期間的“期末持有資產數”。因此,一旦“期內取得資產數”確定後,所謂計算“期內耗用資產數”和“期末持有資產數”,實際上就是將一個固定數值在此二者之間進行分配或分攤。“期內耗用資產數”和“期末持有資產數”之間是一種互補關係。例如,假設企業在6月初A材料庫存1000公斤,實際成本5000元;當期購進該種材料3批,共計5000公斤,當期耗用該種材料4000公斤,期末結存(持有)2000公斤。經計算確定當期購進材料的實際成本為32000元。因此,計算確定當期耗用材料4000公斤的實際成本和期末結存材料2000公斤的實際成本,實際上就成為如何在二者之間分攤37000(5000+32000)元總成本的問題。假設采用某種存貨價值計量方法計算確定的期末結存材料(2000公斤)的實際成本為13000元,則當期耗用材料(4000公斤)的實際成本就是24000(37000-13000)元。
在會計實務中,計量存貨等流動資產的價值,一般傾向於先計算確定“期末持有資產數”,再“擠出”“期內耗用資產數”。而計量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的價值時,則相反。
2.3債權價值計量
1.債權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
企業的債權主要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其他應收款。相對而言,應收票據資產麵臨的價值損失風險較低,因此,本部分主要討論應收賬款資產的價值計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