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決定收回定額備用金時,根據收款憑證,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現金1000
貸:其他應收款——備用金(公共服務部)1000
(2)非定額備用金管理方式是用款單位根據實際需要向財會部門借款,憑各種支付憑證向財會部門報銷時,作為衝減備用金處理,如需再用,重新辦理借款手續。這種方法適用於預借差旅費等備用金的管理。
【例】職工李華出差,預支備用金2000元,出差返回報銷差旅費1800元,並交回多餘現金200元。
領出備用金時,根據付款憑證,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備用金(李華)2000
貸:庫存現金2000
報銷差旅費時,根據差旅費報銷單,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管理費用1800
庫存現金200
貸:其他應收款——備用金(李華)2000
4.6發生了少有的預付賬款怎麼辦
預付賬款是指企業按照購貨合同規定,預先以貨幣資金或以貨幣等價物支付供應單位的貨款。對於預付賬款業務,企業應設置“預付賬款”科目進行核算,並按供應單位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企業因購貨預付款項時,借記“預付賬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收到所購貨物時,按應計入物資采購成本的金額,借記“物資采購”科目或“原材料”、“庫存商品”等科目,按專用發票注明的增值稅,借記“應交稅費”科目,按發票賬單注明的應付金額,貸記“預付賬款”科目;補付款項時,借記“預付賬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收到退回的多付款項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預付賬款”科目。
【例】某企業根據發生的有關預付賬款的經濟業務,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預付購買商品的訂金30000元:借:預付賬款30000
貸:銀行存款30000
收到商品的價款為32000元,增值稅5440元,共計37440元:
借:在途物資32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5440
貸:預付賬款37440
借:庫存商品32000
貸:在途物資32000
補付商品款7440元:
借:預付賬款7440
貸:銀行存款7440
企業的預付賬款在性質上不同於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其不能收回的可能性極小,一般不計提壞賬準備。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其不符合預付賬款的性質,或者因供貨單位破產、撤銷等原因已無望再收到所購貨物的,可將原計入預付賬款的金額轉入其他應收款,並按其他應收款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估計壞賬。除轉入“其他應收款”科目的預付賬款外,其他預付賬款不得計提壞賬準備。
【例】甲公司預付給乙公司貨款12000元,因乙公司撤銷所購貨物已經無法收到。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轉入12000
貸:預付賬款——乙公司12000
4.7五花八門的存貨如何核算才合適(一)
1.存貨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貨通常在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被消耗或經出售轉換為現金、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具有明顯的流動性,屬於流動資產。在大多數企業中,存貨在流動資產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存貨數量的盤存
(1)永續盤存製。
永續盤存製,又稱永續盤存法、賬麵盤存製,是根據賬簿記錄計算賬麵結存數量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存貨的增加和減少,平時都要根據會計憑證連續登記入賬,隨時可以根據賬簿記錄結出賬麵結存數。賬麵結存數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期末賬麵結存數量=期初賬麵結存數量+本期增加數量-本期減少數量
【例】某企業甲材料的期初結存及購進和發出的資料如下:
6月1日,結存200件,單價100元,金額20000元;
6月5日,發出100件;
6月10日,購進300件,單價100元,金額30000元;
6月20日,購進200件,單價100元,金額20000元;
6月23日,發出500件。
通過以上例題可以看出,采用永續盤存製的存貨盤存製度,可以在賬簿中反映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存情況,並從數量和金額兩方麵進行管理控製,賬簿上的結存數量,可以通過盤點加以核對。但是這種盤存製度要求每一品種的存貨都要開設一個明細賬,使存貨的明細分類核算的工作量較大。
(2)實地盤存製。
實地盤存製又稱實地盤存法,是根據實地盤點或技術推算所得的實存數量,作為各項存貨賬麵結算數量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存貨的增加業務,平時都要根據會計憑證連續登記入賬。但對於存貨的正常減少業務,平時不登記入賬。平時不結算賬麵結存數,而是期末根據實地盤點或技術推算所得的實存數量作為賬麵結存數量,然後,再倒擠計算出本期財產物資的減少數。計算本期減少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期末存貨價值=期末存貨盤點數量×存貨單價
本期減少數量=期初賬麵結存數量+本期增加數量-期末實際結存數量
【例】如前例。期末盤點,該種材料的結存數量為90件。
通過上例可以看出,采用實地盤存製的存貨盤存製度,平時隻記錄購進成本,不記錄發出的數量、金額,可以簡化存貨的核算工作。但這種盤存製度不能從賬麵上隨時反映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存情況,隻能通過定期盤點,計算、結轉發出存貨的成本。由於倒擠發出存貨的成本,使結轉的發出成本中可能包含有非正常耗用的成本,如上例中的10件。
3.存貨收入的核算
(1)存貨購貨價格的確定:總價法與淨價法。
一般來說,企業外購的所有存貨,都應根據發票金額確認購貨價格。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發票價格與實際支付的款項不一致的問題,如享受了購貨折扣,這時,購貨價格是指已扣除商業折扣但包括現金折扣在內的金額,即如果沒有現金折扣,存貨的購貨價格就是發票價格。購貨現金折扣的核算有兩種方法,即總價法、淨價法。
①總價法。這種方法是在記錄購貨業務時,存貨價值和應付賬款金額都按發票價格記賬。
【例】甲企業向乙企業購入一批材料,價目表上的售價為20000元,商業折扣為10%,付款條件為2/10、1/20、n/30。甲企業采用總價法核算。
該材料的發票價格為:20000-(20000×10%)=18000(元)
購貨時,企業應作的會計分錄為:
借:材料采購18000
貸:應付賬款18000
假定甲企業在10天內付款,則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18000
貸:銀行存款17640
財務費用360
假定甲企業在20天內付款,則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18000
貸:銀行存款17820
財務費用180
假定甲企業超過20天付款,則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18000
貸:銀行存款18000
這種方法的賬務處理較簡單,因而是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會計實務中所采用的一種方法。
②淨價法。這種方法是在記錄購貨業務時,購貨金額和應付賬款金額都按發票價格扣除最大現金折扣後的淨額入賬。如上例,其他條件不變,甲企業采用淨價法核算。則:
購貨時,會計分錄為:
借:材料采購17640
貸:應付賬款17640
在10天內付款,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17640
貸:銀行存款17640
在20天內付款,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17640
財務費用180
貸:銀行存款17820
超過20天付款,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賬款17640
財務費用360
貸:銀行存款18000
(2)外購存貨的核算。
外購存貨的成本除了買價以外,還有附帶成本的確定問題。
附帶成本是指企業購入的存貨成本中,除購貨價格以外,在購入和保管這些物品過程中還需要支付的各種費用,如購入商品所需支付的運輸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保險費、儲存保險費、儲存保管費等。
附帶成本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外購存貨在入庫以前發生的除購貨價格以外的必要支出,如運輸費、包裝費、運輸途中保險費等;另一部分是存貨入庫以後到發出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如儲存保管費等。由於各項附帶成本都是為采購或儲存存貨而發生,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它們都應計入存貨成本。但在會計實務中,由於保管部門的各項費用的分配手續非常煩瑣,因此,為了簡化核算手續,一般將存貨的儲存保管費列作期間費用,不計入存貨成本中。
在會計實務中,附帶成本是否計入存貨成本以及哪些附帶成本項目計入存貨成本,應視企業的具體情況和附帶成本的重要程度而定:在商品流通企業,各會計期間的采購費用和儲存費用比較重要,一般以期間費用形式單獨列項計入當期損益,而不計入存貨成本;但在其他行業,如製造加工企業,附帶成本中的第一部分內容往往計入存貨成本,儲存費用不便分攤,則以期間費用的形式反映。
【例】某商業批發企業從外地購入一批商品,買價6000元,增值稅1020元,運雜費等200元。企業當即開出承兌期限為60天的商業彙票一張,票麵麵值為7220元。該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率為17%。
根據以上經濟業務,會計部門應作如下會計分錄:
①根據已開出承兌的商業彙票等單據,作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6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020
銷售費用200
貸:應付票據7220
②根據收貨單等單據,作會計分錄:
借:庫存商品6000
貸:材料采購6000
【例】某一般納稅企業以預付貨款方式購進一批材料,根據合同規定,該企業已預付貨款5000元。在材料到達並驗收入庫時,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材料價款及運雜費等共計5500元,增值稅率為17%。貨款結清後,餘款補付。
財會部門在預付貨款時,應編製如下會計分錄:
借:預付賬款5000
貸:銀行存款5000
同時,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所列的金額,編製如下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55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935
貸:預付賬款6435
在實際補付貨款時,會計分錄為:
借:預付賬款1435
貸:銀行存款1435借:原材料5500
貸:材料采購5500
(3)自製存貨的核算。
企業自製的存貨,以自製過程中的各項實際支出作為存貨的實際成本入賬。
自製存貨過程中所發生的直接材料費和直接人工費,由於可以直接計入某批或某種產品成本裏,因而其計價比較簡單。但對於自製存貨成本中是否應包括製造費用以及包括的程度如何,在國內外有著不同的看法。下麵列出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
①全部成本計算法。這種方法是指存貨成本包括一切屬於生產產品的費用,即存貨成本不僅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製造費用,還包括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這是一種傳統的庫存產品存貨的計價方法。采用這一方法確定存貨的入賬價值,使存貨價值較接近實際,同時也簡便可行。但在采用這一方法時,應將那些與正常生產經營無關的非正常性費用剔除。
②變動成本計算法。這種方法是指存貨成本隻包括那些隨產品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在這一方法下,製造費用應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兩個部分,其中,變動費用部分應計入存貨成本,而固定費用部分則應作為期間費用處理。采用這一方法,將固定費用排除在外,便於進行成本分析。
(4)委托加工存貨的核算。
委托加工原材料是指由企業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通過支付加工費,由受托加工單位按合同要求為企業加工所需的原材料。有時企業還可能將積壓的產品、商品等委托加工單位加工為所需原材料。無論將何種材料物資委托加工單位加工為原材料,其核算原理是相同的。在委托加工原材料的業務中,企業將原料及主要材料或其他需要加工為生產所需原材料的財產物資發出時,並不改變這些被加工的財產的所有權。企業委托其他單位加工原材料,需要按合同規定的結算方式和結算辦法,支付加工費用;企業將材料撥付加工以及收回加工完成的原材料,還要支付往返的運費等。撥付加工材料的實際成本、支付的加工費用以及運輸材料的運費等共同構成加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待加工材料收回後,按一定方法計算加工完成的原材料實際成本。
【例】某企業根據發生的有關委托加工原材料的經濟業務,編製會計分錄如下:
①按合同約定,將庫存積壓的甲材料撥付某加工廠進行加工,以製成生產產品所需的乙材料。撥付加工甲材料的實際成本共計5000元。
借:委托加工物資——×加工廠5000
貸:原材料——甲材料5000
②以現金支付甲材料的運輸費500元(其中按規定準予扣除的進項稅額50元)。
借:委托加工物資——×加工廠45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50
貸:庫存現金500
③按規定以銀行存款支付全部加工費用2000元。
借:委托加工物資——×加工廠2000
貸:銀行存款2000
④委托加工的材料有一半加工完成,將加工完成的乙材料收回,以現金支付收回乙材料的運費300元(其中按規定準予扣除的進項稅額30元)。
借:委托加工物資——×加工廠27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0
貸:庫存現金300
⑤收回的加工材料驗收入庫,實際成本為3995元。計算過程是:
耗用的甲材料成本=5000÷2
=2500(元)
負擔的撥付材料的運輸費=450÷2
=225(元)
負擔的加工費用=2000÷2
=1000(元)
負擔的收回材料的運費=270(元)
=3995(元)
借:原材料——乙材料3995
貸:委托加工物資——×加工廠3995
“委托加工物資”科目的借方餘額3725元表示企業尚未加工完成的原材料的實際成本。
4.8五花八門的存貨如何核算才合適(二)
1.發出存貨的核算
(1)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也稱個別認定法或分批認定法,是指每次發出每一或每批存貨時,其成本按購入該一或該批存貨的成本分別加以認定與計價。為此,要求對每一或每批存貨按品種批次進行詳細記錄,並對每一或每批存貨實物附上標簽和編號,以便正確辨認和確定其價值。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商品批發企業整批購進、整批或分批銷售且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其優點是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能及時計算發出存貨的價值,便於確定各批存貨的盈虧數額。它的缺點是工作量較大,此外當期的損益容易為管理人員主觀操縱。如企業管理當局可先出售進價較低(或較高)的貨品,以較低(或較高)的成本與收入配比,從而達到調高(或調低)利潤的目的。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具體分為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
①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以期初存貨數量和本期收入存貨數量為權數計算存貨平均單位成本,據以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它的優點是計算簡便、合理,但發出存貨的計價隻能於期末進行,由於期末存貨按平均單位成本計價,因此在物價上漲(或下跌)時將低估(或高估)期末存貨價值。
仍以上述材料為例。采用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按全月的加權平均單價乘以發出存貨數量計算確定。即:
存貨全月一次加權平均單價=月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收入存貨數量
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全月一次加權平均單價
例如:甲存貨全月一次加權平均單價=275+2525500+4500
=0.56(元)本月發出存貨實際成本=4000×0.56
=2240(元)
②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以每批收貨數量和收貨前結存數量為權數計算平均單位成本,據以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它的優點是成本計算較合理,而且可及時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但其缺點是工作量較大。另外,由於畢竟是平均法,因此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其對存貨價值的影響與簡單平均法和加權平均法是一致的。
仍以上述材料為例。采用這種移動加權平均法,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按本次發出存貨時的存貨移動平均單價乘以發出存貨的數量計算確定。其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移動加權平均單價=本次收入前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次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收入前結存存貨數量+本次收入存貨的數量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存貨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例如:甲存貨6月2日的移動加權平均單價=275+1140500+2000
=0.566(元)
6月4日發出甲存貨實際成本=2000×0.566
=1132(元)
(3)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收入的存貨先發出為假定前提,並以這種假定的存貨流動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由於發出存貨的成本要按最先入庫存貨的單位成本依次計算,因此其優點是期末存貨價值接近於市價,在物價變動情況下,能較恰當地表現資產負債表日的存貨價值,但卻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損益表中的銷貨成本。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核算工作量較大。
2.存貨的期末盤存與期末計價
存貨是企業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在存貨的收發及保管過程中,可能會由於計量錯誤、保管不當、自然損耗或偷竊、貪汙等原因,使存貨發生短缺、溢餘或毀損,從而導致存貨的賬麵數字與實存數字不符。為了如實地反映存貨的現有數額,加強存貨管理,保證存貨的完全完整,企業必須定期對存貨進行盤點,確定實際數量,與賬麵數量進行核對,編製存貨盤存表,並對盤盈或盤虧等情況做出處理,以使賬實相符,這就是存貨的盤存。
(1)存貨盤盈的核算。
企業發生存貨盤盈時,在報經有關部門批準處理前,應借記“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產成品”等有關存貨賬戶,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經有關部門批準後轉銷存貨盤盈時,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貸記“管理費用”賬戶。
【例】企業盤盈一批原材料,價值2000元,報經有關部門批準作為衝減管理費用處理,企業有關會計分錄編製如下:
①盤盈時:
借:原材料200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2000
②經批準轉銷時: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2000
貸:管理費用2000
(2)存貨盤虧或毀損的核算。
企業發生存貨盤虧和毀損時,在報經有關部門批準處理前,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貸記“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及包裝物”、“產成品”等有關存貨賬戶,屬於非正常原因盤虧和毀損的存貨,還應將購進時支付的增值稅從進項稅額中轉出,即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賬戶;在報經批準後,應分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對於殘料價值、可以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的賠償,應借記“原材料”、“其他應收款”等賬戶,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剩餘淨損失,屬於非常損失部分的,應借記“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賬戶,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對於屬於一般經營損失部分的盤虧,則應借記“管理費用”賬戶,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
【例】企業盤虧一批材料,價值1600元,應負擔增值稅為272元,經查明是由於保管不當,應由過失人賠償。企業有關會計分錄編製如下:
①盤虧時: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1872
貸:原材料16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272
②報經批準後轉銷時:
借:其他應收款1872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1872
【例】企業盤虧一批產成品,價值4000元,應負擔增值稅680元,經查明是由於火災造成,由保險公司賠償90%。企業有關會計分錄編製如下:
①盤虧時: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4680
貸:庫存商品4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680
②報經批準後轉銷時:
借:其他應收款4212
營業外支出468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4680
企業期末存貨的價值通常是以曆史成本確定的,但是,除了曆史成本以外,還有其他計價方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是廣泛采用的一種。
(1)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的含義。
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是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即當成本低於可變現淨值時,存貨按成本計價;當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時,存貨按可變現淨值計價。
這裏所講的“成本”是指存貨的曆史成本,即按前麵所介紹的以曆史成本為基礎的存貨計價方法(如先進先出法等)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
“可變現淨值”是指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估計售價減去估計完工成本以及銷售所必需的估計費用後的價值。在預計可變現淨值時,還應當考慮持有存貨的其他因素,例如,有合同約定的存貨,通常按合同價作為計算基礎,如果企業持有存貨的數量多於銷售合同訂購數量,存貨超出部分的可變現淨值應以一般銷售價格為計算基矗
(2)賬務處理。
企業在確定了期末存貨的價值之後,應視具體情況進行有關的賬務處理。
①成本低於可變現淨值。如果期末存貨的成本低於可變現淨值時,則不需作賬務處理,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仍按期末賬麵價值列示。
②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如果期末存貨的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時,則必須在當期確認存貨跌價損失,並進行有關的賬務處理。
每一會計期末,比較成本與可變現淨值計算出應計提的準備,然後與“存貨跌價準備”科目的餘額進行比較,若應提數大於已提數,應予補提;反之,應衝銷部分已提數。提取和補提存貨跌價損失準備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衝回或轉銷存貨跌價損失,作相反會計分錄。
下麵舉例加以說明。
【例】某企業采用“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進行存貨的計價核算。假設,2××4年年末存貨的賬麵成本為100000元,預計可變現淨值為90000元,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10000元。按照新會計準則其應做如下處理:
借:資產減值損失10000
貸:存貨跌價準備10000
假設,2××5年年末該存貨的預計可變現淨值為85000元,則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5000元。即:
借:資產減值損失5000
貸:存貨跌價準備5000
2××6年年末,該存貨的可變現淨值有所恢複,預計可變現淨值為97000元,則應衝減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12000元,即:
借:存貨跌價準備12000
貸:資產減值損失12000
2××7年年末,該存貨的可變現淨值進一步恢複,預計可變現淨值為105000元,則應衝減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3000元(以以前已入賬的減少數為限),即:
借:存貨跌價準備3000
貸:資產減值損失3000
4.9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具體如何操作(一)
1.固定資產的含義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勞動資料。它能夠在若幹個生產經營周期中發揮作用,並保持其原有的實物形態,但其價值則由於損耗而逐漸減少。這部分減少的價值以折舊的形式,分期轉移到產品成本或費用中去,並在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並不是將所有的勞動資料全部列為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三個特征的有形資產:
(1)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期間。
(3)單位價值較高。
符合以上三個特征的可以視作企業的固定資產。否則,就應列為低值易耗品。
2.固定資產的計價方法
對固定資產的計價,傳統上都以曆史成本(原始價值)為基礎,但是,由於盤盈或接受捐贈等原因增加的固定資產,因無法確定其曆史成本,就要采用重置成本來計量固定資產。考慮到固定資產價值較大,其價值會隨著服務能力的下降而逐漸減少,還需要揭示固定資產的折餘價值。因此,固定資產的計價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按曆史成本計價。
曆史成本亦稱原始購置成本或原始價值,是指企業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企業新購建固定資產的計價、確定計提折舊的依據等均采用這種計價方法。其主要優點是它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也就是說,這種計價方法確定的價值,均是實際發生並有支付憑據的支出。正是由於這種計價方法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的特點,它成為固定資產的基本計價標準,在我國會計實務中,固定資產的計價均采用曆史成本。
(2)按重置完全價值計價。
重置完全價值也稱為現時重置成本,它是指在當時的生產技術條件下,重新購建同樣的固定資產所需要的全部支出。按現時重置成本計價,雖然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現時價值,但也帶來了一係列的其他問題,會計實務操作也比較複雜,因此,這種方法僅在確定清查財產中盤盈固定資產的價值時使用,或在對報表進行補充、附注說明時采用。對於投資者投入的固定資產、企業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也采用重置完全價值計價。
(3)按淨值計價。
固定資產淨值也稱為折餘價值,是指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或重置完全價值減去已提折舊後的淨額。它可以反映企業實際占用在固定資產上的資金數額和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這種計價方法主要用於計算盤盈、盤虧、毀損固定資產的溢餘或損失等。
3.取得固定資產的核算
(1)外購固定資產的核算。
企業購入的固定資產,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購入的固定資產原價入賬,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例】某企業購入一台需要安裝的設備,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設備買價為50000元,增值稅額為8500元,支付的運輸費為1000元,安裝設備時,領用材料物資價值1500元,購進該批材料支付的增值稅額為255元,支付工資2500元。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①支付設備價款、稅金、運輸費合計59500元:
借:在建工程59500
貸:銀行存款59500
②領用安裝材料,支付工資等費用:
借:在建工程4255
貸:原材料15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255
應付職工薪酬2500
③設備安裝完畢交付使用,確定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借:固定資產63755
貸:在建工程63755
(2)自建固定資產的核算。
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固定資產,除了外購等方式取得外,還經常根據生產經營的特殊需要利用自有的人力、物力條件自行建造,即稱為自製、自建固定資產。自製固定資產是指企業自己製造生產經營所需的機器設備等,如自製特殊需要的車床等;自建固定資產是指企業自行建造房屋、建築物、各種設施以及進行大型機器設備的安裝工程(如大型生產線的安裝工程)等,也稱為在建工程,包括固定資產新建工程、改擴建工程和大修理工程等。在建工程按其實施的方式不同可分為自營工程和出包工程兩種。
企業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應按建造過程中發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消耗的材料、人工、其他費用和交納的有關稅金等)確定其價值。其核算分為兩種情況。
①自營工程。企業自營工程主要通過“工程物資”和“在建工程”科目進行核算。“工程物資”科目,核算用於在建工程的各種物資的實際成本。“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業為工程所發生的實際支出,以及改擴建工程等轉入的固定資產淨值。
【例】某企業自行建造倉庫一座,購入為工程準備的各種物資200000元,支付的增值稅額為34000元,實際領用工程物資(含增值稅)210600元,剩餘物資轉作企業存貨;另外還領用了企業生產用的原材料一批,實際成本為30000元,應轉出的增值稅為5100元;支付工程人員工資50000元,企業輔助生產車間為工程提供有關勞務支出10000元,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購入為工程準備的物資:
借:工程物資234000
貸:銀行存款234000
工程領用物資:
借:在建工程——倉庫210600
貸:工程物資210600
工程領用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倉庫35100
貸:原材料3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5100
支付工程人員工資:
借:在建工程——倉庫50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50000
輔助生產車間為工程提供的勞務支出:
借:在建工程——倉庫100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10000
工程完工交付使用:
借:固定資產305700
貸:在建工程——倉庫305700
剩餘工程物資轉作企業存貨:
借:原材料2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400
貸:工程物資23400
②出包工程。
企業采用出包方式進行的自製、自建固定資產工程,其工程的具體支出在承包單位核算。在這種方式下,“在建工程”科目實際成為企業與承包單位的結算科目,企業將與承包單位結算的工程價款作為工程成本,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業按規定預付承包單位的工程價款時,借記“在建工程——××工程”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工程完工收到承包單位賬單,補付或補記工程價款時,借記“在建工程——××工程”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時,按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在建工程——××工程”科目。
(3)投資者投入固定資產的核算。
企業對投資者投資轉入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一方麵反映本企業固定資產的增加;另一方麵要反映投資者投資額的增加。投入的固定資產按投資雙方確認的價值記賬。
【例】甲企業收到乙企業投入的固定資產一台,乙企業記錄的該固定資產的賬麵原價為100000元,已提折舊10000元;甲企業接受投資時,雙方同意按原固定資產的淨值確認投資額。甲企業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90000
貸:實收資本90000
(4)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核算。
租賃按其性質和形式的不同可分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兩種。融資租賃是指在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的一種租賃。經營租賃是指融資租賃以外的另一種租賃。
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相比,其特點和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租期較長(一般達到租賃資產使用年限)。
②租約一般不能取消。
③支付的租金包括了設備的價款、租賃費和借款利息等。
④租賃期滿,承租人有優先選擇廉價購買租賃資產的權利。也就是說,在融資租賃的方式下,與租賃資產有關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已由出租人轉歸承租人。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采用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盡管從法律形式上資產的所有權在租賃期間仍然屬於出租方,但由於資產租賃期基本上包括了資產有效使用年限,承租企業實質上獲得了租賃資產所提供的主要經濟利益,同時承擔與資產有關的風險。因此企業應將融資租入資產作為一項固定資產計價入賬,同時確認相應的負債,並計提固定資產的折舊。
根據最新會計準則規定,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承租人在租賃談判和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可歸屬於租賃項目的手續費、律師費、差旅費、印花稅等初始直接費用,應當計入租入資產價值。
4.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由於損耗而減少的價值。固定資產損耗分為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兩種。有形損耗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於使用和自然力的影響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上的損耗;無形損耗是指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固定資產價值上的損耗。固定資產與存貨不同,它的價值不是一次轉移計入產品成本或費用,而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隨著損耗程度,以折舊費形式分期計入產品成本或費用,並通過取得相應的收入而得到補償。
影響固定資產折舊的主要因素有:固定資產的原始成本、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和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
(1)固定資產的原始成本。
固定資產的原始成本是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基數,一般以當月固定資產賬麵原值為依據。但在通貨膨脹率較高時,以曆史成本作為計提基數,使企業的投資、生產經營規模很難保持和擴大。在理論上,應考慮以重置成本作為計提基數,但在實務中有許多觀念和技術上的問題需要解決,所以這隻能作為一種補充方案,供董事會在公司發放股利時參考。
(2)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
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是指其報廢時預計可收回的殘餘價值減去預計清理費用後的餘額。由於殘值和清理費用隻能估計,為避免人為高估或低估從而操縱淨殘值或折舊額,我國現行製度規定,殘值比例一般為原值的3%~5%。原始成本減去淨殘值稱應折舊額,表示應分配計入成本或費用的固定資產總成本。
(3)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
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要考慮固定資產的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對於無形損耗不顯著的固定資產,如房屋、建築物等主要考慮有形損耗;對於無形損耗較顯著的固定資產,如計算機等主要考慮其經濟壽命。由於固定資產的損耗很難準確估計,固定資產使用年限也隻能估計。為此,現行製度對各類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均有明確規定。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①計提折舊的平均年限法。平均年限法是指按照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假設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遞減,其效能與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無關。因此,固定資產的應計提折舊總額可以均勻地攤配於預計使用年限內的各個會計期間。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收入-預計清理費用預計使用年限
=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上述公式為固定資產折舊平均年限法的一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固定資產折舊額一般根據固定資產原值乘以折舊率計算。在平均年限法下,固定資產折舊率是固定資產折舊額與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1-預計淨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月折舊率
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其折舊方式分為個別折舊和分類折舊兩種方式。
個別折舊方式是指按照各項固定資產分別計提折舊的方式,某項固定資產的折舊額根據該項固定資產原值乘以該項固定資產個別折舊率計算。
【例】某企業某項固定資產原值為700000元,預計淨殘值率為4%,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其個別折舊率和月折舊額計算如下:
該項固定資產年折舊率=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