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收入隻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從而導致企業資產增加或者負債減少,且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
收入的特點:
(1)收入從日常的活動中產生,而不是從偶發的交易或事項中產生。
(2)收入可能表現為企業資產的增加。
(3)收入可能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4)收入隻包括本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
按照收入的性質可以分為:商品銷售收入、勞務收入和提供他人使用本企業的資產(讓渡資產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按照企業經營業務的主次可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7.2怎樣核算主營業務收入
1.交款提貨業務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銷售產品100件,每件含稅售價200元,購貨單位以支票付款,該企業已將提貨單和發票賬單交給購貨單位,該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率為6%。 編製會計分錄。
按規定納稅人銷售貨物采用銷售額和銷項稅款合並定價方法的,應按以下公式計算不含增值稅的銷售額:
不含增值稅的銷售額=含增值稅的銷售額1+增值稅適用稅率
本例不含稅銷售額=200×1001+6%=18867.92(元)
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2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8867.92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132.08
2.代銷業務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委托一商場代銷產品,價款總額為35000元,某月份收到代銷單位的代銷清單,已銷產品總額為15000元,該產品的成本為售價的70%,增值稅率為6%。 編製如下會計分錄:
(1)發出產成品給代銷單位時:
借:委托代銷商品35000
貸:庫存商品35000
(2)收到第一筆已銷產品的代銷清單,並開出專用發票入賬時:
借:應收賬款——××商場15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4150.94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849.06
(3)收到代銷單位彙來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15000
貸:應收賬款——××商場15000
(4)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10500
貸:委托代銷商品10500
3.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方式的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售給外地一批貨物,貨款金額為4000元,成本3000元,代墊運雜費300元,采用委托收款結算方式,該企業增值稅率為6%。 編製如下會計分錄:
(1)開出支票墊付運雜費時:
借:應收賬款——××客戶300
貸:銀行存款300
(2)根據運單和發票等憑證,銀行辦妥托收手續後入賬:
借:應收賬款——××客戶4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3773.58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26.42
(3)收到全部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4300
貸:應收賬款——××客戶4300
4.分期收款方式的賬務處理
【例】某企業銷售一項價值較大的產品,價值10萬元,分五期收款,每期收取全部價款的20%,該種產品的成本為7萬元,適用6%的增值稅率。
(1)發出商品時,編製如下會計分錄:
借:發出商品70000
貸:庫存商品70000
(2)按合同約定收到或應收的第一筆2萬元貨款,並計算銷項稅額,根據分期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記賬,作如下分錄:
借: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2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8867.92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132.08
(3)按貨款與成本比率計算本期應結轉已實現銷售產品的實際成本1.4萬元,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14000
貸:發出商品14000
7.3其他業務收入又該如何處理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企業產品銷售以外的其他銷售或其他業務收入,如材料及包裝物銷售、無形資產轉讓、固定資產及包裝物出租等。
為了總括反映和監督企業的其他業務收入情況,企業應設置“其他業務收入”賬戶。該賬戶貸方登記發生的其他業務收入數額,借方登記期末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的數額,經結轉後該賬戶期末無餘額。
企業發生其他業務收入時,應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賬戶,貸記“其他業務收入”賬戶,期末結轉其他業務收入時,應按該賬戶餘額,借記“其他業務收入”賬戶,貸記“本年利潤”賬戶。
“其他業務收入”賬戶還應按其他業務的種類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
7.4勞務收入是怎麼回事
企業應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將取得的勞務收入確認為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並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提供勞務交易的結果能夠可靠估計的,勞務收入應該采用勞務完工百分比法來確認。
勞務完工程度的確定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方法是用已經發生的成本占估計總成本的比例來確定。在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時,收入和相關的費用可按以下公式計算:
本年確認的收入=勞務總收入×本年末止勞務的完成程度-以前年度已確認的收入
本年確認的費用=勞務總成本×本年末止勞務的完成程度-以前年度已確認的費用
【例】甲企業於200×年10月1日接受一項產品安裝任務,安裝期4個月,合同總收入50萬元,至年底已預收款項42萬元,實際發生成本30萬元,估計還會發生7.5萬元的成本。甲企業的主營活動即為從事安裝業務。該企業為此項業務所做的會計處理是:
200×年年末按實際發生的成本占估計總成本的比例確定勞務的完成程度:
200×年年末確認的收入=500000×80%-0=400000(元)
200×年年末確認的成本=375000×80%-0=300000(元)
安裝中發生成本耗費時:
借:生產成本300000
貸:銀行存款300000
預收安裝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420000
貸:預收賬款420000
年末確認收入時:
借:預收賬款4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400000
結轉成本時:
借:主營業務成本300000
貸:生產成本300000
7.5當會計收入與稅法收入不一樣時,你該怎麼辦
有些收入和支出,在會計和稅法上確認的口徑和確認時間不一樣,比如有的收入會計上認為是收入,但是稅法上不認為是收入,這樣就產生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主要區別如下:
1.收入確認的原則不同
會計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向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和潛在的投資者全麵、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的變動情況。因此,會計核算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和謹慎性原則,注重收入實質性的實現,而不僅僅是收入的法律上的實現。
稅法的目的是對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經濟收入進行測定,從而對此課征一定量的稅收,以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滿足政府實現經濟和社會職能的需要。因此,稅款的征收要遵循法律性原則和確保收入的原則,注重界定和準確計算應納稅額的計稅依據。具體而言:
①會計製度和稅法雖然在收入的核算上都遵循配比原則,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從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角度,確認收入與成本的配比,包括對象的配比和期間的配比。後者是從保護稅基、公平稅負的角度對有關的成本、費用和損失加以規定。
②會計上強調收入的重要性原則,而稅法不承認會計上的重要性原則,隻要是應納稅收入,不論其業務事項是否重要,也不論其涉及的金額大與小,一律按稅法的規定計算應稅收入和應稅所得。
③對一些收入的處理上,會計上通常要充分考慮這些收入將來要承擔的潛在義務,以確保能準確反映一個企業真正的長期獲利能力。但稅法,特別是所得稅法一般情況下不考慮納稅人潛在的負債可能性,納稅人的經營風險國家不予承擔。隻要納稅人對贏利或潛在的贏利有控製權時,稅法就會對納稅人的所得加以確認。當然,有時稅法會根據社會經濟政策需要,限製或推遲收入的確認及收入時間的確認。
2.收入確認的條件差異
會計製度規定,收入確認的基本條件包括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和收入計量的可靠性。而稅法的應稅收入確認的基本條件則根據經濟交易完成的法律要件是否具備,是否取得交換價值,強調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索取價款的憑據。
3.會計收入與分稅種的應稅收入不同
會計製度為便於不同行業會計信息的比較,按經濟業務的性質劃分會計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投資收益等。而各個流轉稅和所得稅的應稅收入與會計收入不對稱,不同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會涉及不同稅種的應稅收入,如工業企業和交通運輸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繳納增值稅和營業稅。因此,企業會計核算時,按會計分類確認並計量會計收入,納稅時,按照各稅種的應稅收入的規定計稅。
4.收入確認範圍的不同
會計製度對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提出了明確的確認標準。稅法規定,企業應在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取價款或者取得收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可見,稅法確認的收入範圍要大於會計製度確認收入的範圍。稅法確認的應稅收入不僅包括會計收入,還包括會計上不作為收入的價外費用及視同銷售。稅法的規定主要是出於公平稅負和征管上的需要,如為平衡外購與自製貨物增值稅的稅負,《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將自產貨物用於在建工程、職工福利等方麵,要視同銷售征收增值稅。再如,就增值稅鏈條式課稅方式而言,由於增值稅是逐環節對增值額課稅,並憑增值稅發票抵扣進項稅,為了保證鏈條的連續、完整,就必須對委托他人代銷和銷售代銷貨物等會計上不作收入的行為,視同銷售征收增值稅。
5.收入確認時間的不同
會計製度規定隻要符合會計上的確認收入的條件,當期就要確認收入。稅法上一般在納稅申報表中反映確認應稅收入,對應稅收入的時間區分不同的稅種做出不同的規定,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和企業所得稅都分別規定了應稅收入的確認時間。同時在同一稅種下,應稅收入的確認還要區分不同的交易性質。如納稅人同樣是采用預收款方式銷售商品,增值稅、消費稅確認收入的時間,均為發出貨物或應稅消費品的當天;營業稅采用預收款方式銷售不動產時,其收入的確認時間為收到預收款的當天。再例如,就增值稅而言,采用委托銀行收款和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收入確認的時間為:前者為發出貨物並辦妥托收手續的當天,後者為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
6.收入確認選擇方式的不同
我國企業會計製度,允許企業選擇自身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允許會計人員對收入的確認做出職業上的判斷。但稅法在確認收入時,要求納稅人必須嚴格遵守稅法的相關規定,會計處理方法與國家有關稅收規定有抵觸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稅收的規定計算納稅。同時,稅務會計的處理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動。
7.6何為生產成本
企業進行工業性生產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生產各種產品(包括產成品、自製半成品等)、自製材料、自製工具、自製設備等,通過“生產成本”科目核算。
農業企業進行農業生產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可將本科目改為“農業生產成本”科目,並分別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水產業和林業確定成本核算對象(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和農產品)和成本項目,進行費用的歸集和分配。
房地產開發企業可將本科目改為“開發成本”科目進行核算。
本科目應當按照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進行明細核算。
基本生產成本應當分別按照基本生產車間和成本核算對象(如產品的品種、類別、訂單、批別、生產階段等)設置明細賬(或成本計算單,下同),並按照規定的成本項目設置專欄。
生產成本的主要賬務處理:
(1)企業發生的各項直接生產費用,借記“生產成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原材料”、“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
企業各生產車間應負擔的製造費用,借記“生產成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製造費用”科目。
企業輔助生產車間為基本生產車間、企業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提供的勞務和產品,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分配給各受益對象,借記“生產成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其他業務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生產成本”科目(輔助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