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七章 劇終(偽)(1 / 3)

“不知皇帝和長公主想讓為師講什麼?”霍光沉默了片刻,直接開口詢問二人,他也毫不客氣的在皇帝和長公主麵前自稱為師。

“請老師教我治國之道,老師走後大漢又該何去何從?”劉進跪坐在案幾前,微微低著頭恭敬的問道。

“國之根本當以民為重,大漢久經戰亂,這幾十年來消耗了太多底蘊,不過大漢人口眾多潛力猶在。陛下當施行休養生息之策,輕徭薄役,激勵農耕,鼓勵生養。隻需十餘年大漢便能重回鼎盛之世。”霍光沒有多說什麼無關緊要的話,直接奔向主題。

這種休養生息之策,幾乎是戰亂大災之後一個國家必須施行的政策,就此一條來說霍光也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因為即便霍光再厲害,也必須照此行事,休養生息才是一切的根本,隻有一個國家有了根基才可以談發展,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大漢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休養生息,隻需重啟文景之策便可。不過國家之大,諸事繁多,內需賢臣,外需幹吏,不知老師以為朝中何人可用?”劉進對休養生息這一國策也是讚同,即便霍光不說他也會去做。不過一個皇帝能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不是靠皇帝個人的能力,而是需要能臣幹吏輔佐。曆來有大成就的明君聖主,身邊一定圍繞著許多的賢臣,那些豐功偉績絕非一人可成。

這其實是一個皇帝識人之明的體現,他的祖父劉徹便是古往今來最能識人的帝王,無論是三公將帥,還是郡守邊將,甚至錢穀小吏,陰陽博士,漢武帝都能讓其各盡其才。而霍光也具有同樣的優點,文臣武將,幹吏學者甚至專業工匠,這些人都能被霍光發掘並委以重任,最後發揮出超乎想象的作用。

“朝中尚有幾位可用之人,這些人先帝也已經為陛下安排好了。如果陛下敢用的話,其實還有兩人.....”霍光知道劉進的意思,自己這個弟子隻是想聽聽自己的意見,選取幾位真正的肱骨之臣。

“哦?是何人?”劉進急切的問道,這是他眼下最關心,也是最急切的事情。

霍光走後,朝中便是群龍無首的局麵,原本還有個桑弘羊,不過他最近的態度有些奇怪,似乎心思並不在朝政上,並且已經好幾次稱病沒有上朝了。眼下劉進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總領朝政的三公之選。

“司馬遷老成持重,行事穩重大度,司馬氏又世代為漢臣,此人可坐鎮中樞,若陛下不懼天下質疑之聲,可使司馬遷為丞相。另外蘇武年富力強,忠勇果毅,見識之廣博天下無人能出其右,此人乃出將入相之才,若有外事可使蘇武決斷。其實這二人我在已為陛下培養多年了......有此二人內外相輔,朝堂自當無憂。再有張安世、上官桀等人,陛下朝堂實則人才濟濟。”霍光繼續說道,卻是為劉進推薦了司馬遷和蘇武。

“老師大恩......學生慚愧.....”劉進還未表示,卻是劉細君看著霍光即驚訝又感動的說道。此刻她的眼睛竟微微有些濕潤了,當她聽到霍光說從幾年前開始,就在河西培養司馬遷和蘇武,其實是為了讓這二人在長安輔佐劉進時,作為一個女子,她的心確實已經被深深的觸動了。

“另外......陛下可調回王元祐,隻要有此人在,可保陛下萬全!”霍光沒有與劉進和劉細君說什麼煽情的話,而是繼續提到了另一個人。

“老師不會帶走揚武侯?”劉進也是有些不敢相信的問向霍光。這個王元祐連漢武帝都不敢用,因為此人為將實在太過厲害了,關鍵是此人又隻忠心於東方朔和霍光,至使這個曠世奇才至今還被擱置在朝鮮。

“他是大漢臣子,就讓他留在本屬於他的地方吧......”霍光對王元祐也很是喜歡,不過他沒有什麼收集癖好,不是所有的名臣武將都要收歸麾下。

“那漁陽上穀的八萬騎兵?”劉進有些喜出望外的樣子,他又向霍光問到了北部邊郡上霍光那八萬精騎。這支軍隊也是如今大漢和長安的心病,讓一個諸侯王的軍隊擺在邊郡,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待我返回河西之時,便會傳令這支軍隊退回居延澤。”霍光心中似乎早有定計,劉進一問他便答道。

一聽霍光會將軍隊撤走,劉進更是喜出望外。於是連忙說道:“待老師撤走安陽國之軍,朕便下旨讓揚武侯駐防漁陽上穀一線。”

“這些事情陛下安排便可,匈奴已不足為慮!”霍光自信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