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決定著人生的境界,決定著人生的態度。心胸狹隘的人,總會你爭我奪,甚至蠅營狗苟。這樣的人就必然是煩惱多多,生活不易。而心胸大度的人,總仁慈寬厚,善待他人。這樣的人,就必然會感到快樂就在身邊,幸福就在眼前。
1.心胸寬廣,大度能容天下事
法國十九世紀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的話雖然浪漫,卻也不無現實啟示。一個人是否具有“豁達大度”的胸懷,並非是一件小事,它不但關係到自己的工作、學習乃至自己的生命溫馨提示:
一個人,大度地對待別人,就等於快樂地對待自己,在大度地待人的同時,也就創造了生命的美麗。和健康,而且關係到事業的興衰,甚至成敗。
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產生誤解是常有的事。如何處理好這方麵的問題,我們的祖先留下許多閃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鑒的經驗。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寬厚的態度待人,並非軟弱無能,而是自信的表現,是正義的行為。尤其是“以德報怨”的高風亮節,可以使人反躬自問,心悅誠服。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非常狡黠地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愛精神的人,也必是心胸寬廣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於己,也不苛求於人。所以,與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寬容的人必多人緣、多快樂,自然也就多長壽了。
胸懷寬闊、豁達大度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裏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寬廣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一個心胸寬廣的人,能饒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人。心胸寬廣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擁有寬廣的胸懷,人生的事業、家庭和友誼就能穩固和長久。夫妻間除了要有愛情有信任,還要有度量,總是為小事斤斤計較,就不可能白頭偕老;朋友間沒有了寬容就沒有了友誼,因為度量是友誼的題中之義。領導者心胸寬廣,就可以使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社會是一張彼此聯係的人際網絡,無人能獨自成功,因而自己必須大度地對待他人。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這是何等的氣度與胸懷!大度的可貴不隻在於對同類的認同,更在於對異類的尊重——這也是大家風範的一個標誌。
當你做到了心胸大度,你便是真的領悟了生命的內涵,便能站到比別人更高的位置,看起問題和處理起事情來也會比別人更加透徹,更加有效;當你學會寬容,便因知道人生殘缺的本質而豁達,它會令你體諒人性弱點,走出生命固有的盲區,由此你將成為生活的智者。
2.懷寬容之心,修煉人生的高境界
寬容是一種胸懷,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我們必須的選擇,一個人隻有學會了寬容,他才有足夠的心力走好人生的道路。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雖然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互不相讓的基礎上,可良好的關係卻是建築在寬容互諒的基礎之上。”一顆不能承受傷害的心靈是脆弱而難以生存的,一顆不能諒解傷害並寬容異己的心靈是狂暴而可溫馨提示: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己善待。怕的,因為仇恨不僅傷害別人也折磨自己。此時,寬容顯得尤為可貴,它不僅是一個人、一個社會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種非此不可的生存智慧。隻有學會寬容,才有足夠的心力承擔生活的重負。
寬容的內涵非常豐富,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
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夜晚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遛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當沒有緣分的“對手”,出於內心的醜惡,在你背後說壞話做錯事,此時你是想伺機報複,還是寬容?當你親密無間的朋友,無意或有意做了令你傷心的事情,此時你想從此絕交,還是寬容?冷靜地想一想,還是寬容為上。這樣於人於己都有好處。
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寬容。寬容是人生難得的佳境——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
3.虛懷若穀,象江海那樣容納百川
虛懷若穀,常被用來稱讚謙恭之人,因為山穀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得到了長久的來自於山穀的給養和尊重,同時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穀,使山穀變得鬱鬱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虛懷若穀就是要做到:不自負、不自滿、不武斷、不固執。看到他人的長處,虛心學習;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覺地加以克服;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是一個人能夠成才、成功的重要條件。
溫馨提示:
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不隻是做人的美德,也是成功人生的智慧。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由於自滿與自負而毀掉了人生的前程。每個人都應努力培養自己虛懷若穀的品德。它會給自己帶來智慧,給人際關係帶來和諧,給事業帶來新的活力!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說過:“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思是,江海所以能成為一切小河流的最後歸宿,就是因為它善於將自己放在一切小河流之下。這就是江海容納百川的奧妙。人亦應如此。有山穀那樣的胸懷,有大海那樣的氣度,就會“有容乃大”,就會成為一個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識廣博、善緣之友眾多的人。
我國近代著名大學者顧炎武認為,天下的學問是無窮無盡的;昔日之所得,不足以自矜,後日之所成,又不容以自限。他雖然從小就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打下了紮實的知識根基,後來又成為一位名滿天下的學者,但他不自滿自傲,而是虛懷若穀,向師友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顧炎武所作的《廣師》一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虛懷若穀的品德: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讀書為己,深頤洞微,吾不如楊雪臣;
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
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險阻備嚐,與時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誌伊;
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錫鬯;
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同史;
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力臣。一個人如能感到自己的“吾不如”,就必然會感到自己尚有“吾不知”和“吾不足”。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虛懷若穀的品德。
吾不知,就是敢於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宇宙之大、社會之廣、知識之博的客觀環境裏,誰都會有許多自己不知道未掌握的學問。即使你是一位大學問家,你掌握的知識,恐怕也隻能是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不知道這一點便是雙倍的無知。莊子講過這樣的故事:秋天下了大雨,河水漲滿了,於是河神沾沾自喜,以為天下的水都滿江集到自己的河裏,再也沒有誰可勝過自己了,然而當它順流而下時,不覺來到北海,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不知比它寬闊多少倍時,它這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吾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還會有很多不足。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越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明代方孝懦說:“人之不幸,莫過於自足。”隻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進的目標和動力。
4.以人為師,謙虛好學者最聰明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欠缺,進而為人謙虛。謙虛是一種美德,越是德操高尚的人越懂得虛懷若穀的道理。山高不言,是因為它以謙虛作為根基;海深不言,是因為它以謙虛作為容量。人的胸懷如能做到如山如海一樣,便是人間的聖人了。即使是聖人還要更加謙虛,《易經》上雲:有大者不可以盈。意思就是即使功勞比天大,溫馨提示:
謙虛的人,懂得向別人學習;而自滿的人,卻認為別人都應向他學習。兩種不同的態度,決定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方向。官位比天高,也不可以驕傲自滿,要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