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大度做人,讓你的人生更愉悅(2 / 3)

要勇於承認“技不如人”,隻有這樣,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滿的人以為別人不會比自己強,故步自封,被別人甩到後麵,還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就不可能不斷地進步。

人不是萬能的,在某些方麵可能有所成就,但這並不代表任何方麵都出類拔萃。需知術業有專攻,各擅其長,不能認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舉世無雙。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若目空一切,眼裏容不下別人,自取其辱不說,也很難有好的歸宿和下場。

敢於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是一種胸懷,一種氣度。有的人對此存在誤解,認為一旦承認了自己技不如人就會遭到別人蔑視和嘲笑,這種擔憂是多餘而且沒有必要的。敢於承認技不如人就意味著下定了決心要進步。

做人要謙虛,不能老是抱怨,抱怨並不能帶來命運的轉折或是改變,相反隻會增加心中的怨氣和陰霾,給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

隻有承認了技不如人,才能給自己留足改進和追趕的勇氣和力量,若是不承認,迎接自己的就隻有失敗和懊惱。

為人處世要遠觀諸人,近觀於己。自己得不到升遷肯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別人得到了升遷肯定存在優於自己的地方,自己應該向他學習。隻有擁有這樣的胸懷,才能取得進步,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譜寫成功的篇章。謙虛而不是怨天尤人,才是成功者應保持的心態。

5.與人為善,厚德才能載物

善良的人在付出他們的仁慈的時候是一片赤心和真心,從沒有想過要得到回報。慈悲為懷,與人為善,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終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愛戴。《西遊記》裏的唐三藏雖然是神話中的人物,但他的一顆慈悲心卻堪溫馨提示:

仁善是凝聚人心使人和睦相處的基石。與人為善,慈悲為懷。如果人性中失去了善良,文明就將不複存在,生活就將失去意義。稱我們的楷模。唐三藏沒有孫悟空的法力,不及豬八戒的力量,甚至連沙僧的憨厚都不如,但他卻能夠集合眾人的力量,危難時刻,往往化險為夷。唐三藏之所以能夠經曆重重磨難,最終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靠的就是他的慈悲之心。他的大慈大悲感化了三界。功夫不負有心人,唐三藏終於成為人人敬仰的佛祖。當然,仁慈寬厚不是出家人的專利,救人於危難之中,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西方世界,聖誕老人是最仁慈的人,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人們是高貴或卑賤,無論貧窮或富裕,無論疾病或健康,聖誕老人在12月25日這一天,都會從各家的煙囪爬進來,把禮物放進人們事先準備好的長筒襪裏,風雨無阻,從不會遺忘任何人。雖然聖誕老人是虛構的人物,但卻表達了人類對善良的共同願望:我們需要寬厚,我們呼喚善良,我們但願這個世界因為善良厚道而更美好。

仁慈寬厚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同情心,它是一種無形的相助,一種博大的愛,是一股矯正世俗的春風。

道家的始祖老子說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萬物而不爭”,與人為善者像水一樣能溶解萬事萬物,化解人間恩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為善者能包容一切,胸懷博大;“水質透明,清澈見底”,與人為善者白日為善,夜來省己,心如明鏡……

仁慈寬厚不是針對某一個人,仁慈應該是一視同仁的。我們喜歡某一個人,就對他好,這不是善良,這僅僅是個人的喜好而已。我們不喜歡一個人,但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仍然能夠施以援手,這才是善良。善良對事不對人,我們可以不喜歡某人,但不可以剝奪他接受善良的權利。古代朝鮮,有一名叫長今的女子,原本是禦膳廚房的一名上讚內人,由於受到仇人的迫害被發配到濟州島。按照慣例,被趕出宮的內人是不能再回到宮裏的。

在濟州島,長今遇到一位叫張德的醫女。張德告訴她,要想再回到宮裏,隻有一個辦法,勤學醫術,然後等待朝廷來選拔各地衙門的醫女進宮。

長今天資聰穎,加之勤學苦練,醫術漸長。

終於等到朝廷選拔醫女的通知。前幾輪知識性的考試長今都是第一名,隻剩下最後一輪實踐性的考核了,那就是給真正的病人看病。長今信心十足,因為在這之前她已經有過這方麵的經驗了。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命運又同她開了一個玩笑,她要看的病人竟然是陷害她的仇人。那一刻,她有點動搖。她曾想過,堅決不給仇人看病或者給她誤診,以此來報心中積鬱的深仇大恨。但是如果這樣,她所做的一切就前功盡棄了。左思右想,長今還是放下了仇恨,把仇人當作一名普通的病人來看待。最終長今通過了最後的一場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選為宮醫院的醫女。仁慈寬厚、與人為善,是做人的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自由天地,並享受到一種施惠與人的快樂。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討人喜歡,甚至四麵楚歌,其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這人過不去,而是這人在與人相處時總是自以為是,對別人百般挑剔,隨意指責,人為地製造矛盾。隻有處處與人為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建立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在很多時候,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這就教育我們,要待人如待己。在他人困難的時候,你的善行會衍生出另一個善行。

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與人為善其實極易做到,它並不要你刻意做作,隻要有一顆平常心就行了。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去善待別人、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人生的成功。

6.仁者無敵,長存仁愛之心

何謂“仁”?先聖孔子認為,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仁愛之心,是溫馨提示:

仁,是天地間最高尚的品德,是一種最偉大的力量。有了仁愛之心,人間就會變得美好,人生就會得到幸福。人類美好的感情和崇高的德性。它是無私的,愛是奉獻,不是索取。這種無私奉獻的愛,不會因奉獻而減少,隻會因奉獻而增加。

千百年來,儒家的這種仁愛學說,仍然是中國乃至東方各國影響巨大的道德準則,並在文明的進步中被不斷提倡和發揮。

愛人的出發點是承認人人都有獨立的人格,都應該受到尊重。愛人就不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還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前者是從消極方麵講不應該怎樣做,後者是從積極方麵講應該怎樣做,兩者都是講要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積極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一個人,隻有常存仁愛之心,才能關心他人的疾苦,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今天,仁愛思想對於一個人立身處世、尤其是在協調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做人做事要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就應該認真總結這份寶貴的思想遺產,以便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人與人是同類,人類是有理性的社會性的群體。

人際交往不僅是勞動、工作的需要,也是精神情感的需要。人與人相互友愛的真情,表現人的本性和精神。在把握這種人的本性方麵,儒家比道家更接近真理。人和禽獸不同。禽獸之間是弱肉強食、互相殘殺的關係,人則具有感情和理性。他們在生產、生活中互相協作,在思想感情上互相友愛,互相交流,充滿親情和友情。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情感,沒有友愛,人就會喪失作為人的本性而淪為禽獸了。

我國曾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過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把友愛、同情正常的人類情感等作為小資產階級的溫情主義加以批判,造成人際關係的扭曲和冷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又受到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衝擊,隻講現實物質利益,不講友愛、同情和關心幫助他人的現象也發生了。但友愛、同情等珍貴的情感是人類的本性。人不能隻有個人優越的物質生活,而沒有充滿友愛的精神情感,也不能生活在孤獨的、冷漠的甚至緊張、仇視的人際關係中。因此,人們又呼喚“讓世界充滿愛”,“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便是現代人對2000多年前孔子“仁者愛人”的積極回應。

今天,我們可以做到真正用仁愛之心去麵對社會、麵對生活。

每個人付出的愛,都會得到他人加倍的回報。這種回報,不僅是別人的同情、關心和幫助,還有精神情感上的滿足和充實,以及充滿友愛的人際關係。生活在這樣社會環境中,人生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事業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7.樂於施愛,愛人者人恒愛之

在為人處世中,每個人都關心對方,尊重對方利益,這是實現雙方和諧關係的前提。隻有關心對方,才能贏得對方對自己的關愛。因此,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愛,首先得自己愛對方,先愛人者如同把錢存進銀行才能獲得利息,隻有自己先付出愛,才會得到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