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師法自然,人生要順從自然法則(1 / 3)

心靈是人生的向導。有怎樣的生活態度,便有怎樣的生活質量。誰都希望幸福,但幸福不能預支。誰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無法強求。動靜隨意,苦樂隨緣,活出天性,回歸真實。這樣遵循自然法則,就會贏得幸福人生。

1.遵循自然規律,隨緣度過人生

佛家講究一切隨緣。一個人如果能夠依照自然規律過完一生,沒有什麼意外事件發生,即是安享天年的幸福。佛家講順其自然,放下我執,觀溫馨提示:

世事難料,人生變幻,順從自然,一切隨緣便能安度人生。雲卷雲舒隨意,花開花落隨緣。凡事都需遵從自然法則,不可強求。照內心,追求內心的滿足。因為幸福與不幸福都是來自於內心,心裏無欲無求,自然就時刻處於滿足之中。

自然是什麼?花草樹木,山川河流,自然是我們的母親。春去冬來,生機盎然,自然是變化。生化光電,粒子質子,自然是本源。總之,我們實踐、思考的一切對象,都是自然。

自然是什麼?有天就有地,有陰必有陽。要進一步就須先退幾步,破壞了才有建設,有修心重德才有功夫精進……自然就是各種關係,關係之中的對立,對立之中的統一,統一之後的總關係。萬千關係之關係,歸於自然歸於零。

自然是什麼?甜酸苦辣成,五味要嚐全。東西南北中,天眼在太空。軟和硬、冷和暖,動和靜……都是自然。一切特點都是自然的。自然是一切過程一切事物之總特點。

如果舍棄自然,我們還依什麼而動,奔什麼回歸?真正高級的修煉正是也必是自然大道。一切功法尊重的,正是順其自然。

世事難料,人生變幻。也許你苦心經營的事業會被突如其來的一場災難毀於一旦;也許你正精心安排著你的前程,精心設計著你未來的美好藍圖,一場大病卻徹底改寫了你的人生;也許你本來就體質虛弱,你想實現壯誌雄心,卻是力不從心;也許你激情滿懷,但理性不足,盲目投資,你不僅慘敗,不經意間還花去你十年青春……時光荏苒,青山依舊在,世事已滄桑,讓你徹底感覺人生的無奈。

人之於世界本來就渺小脆弱,可有些人還是經常自我膨脹,缺乏清醒的自我定位,這往往是造成太多遺憾的根源,於是挫敗在所難免。麵對挫折你得學會一切隨緣,一切隨緣是對挫敗者的一劑良藥;一切隨緣是人生的另一種坦蕩,是一種成熟後的胸懷。

一切隨緣,這是人生拚搏的另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的承受,也絕非放棄人生應有的追求。水看似柔弱,麵對高山阻擋,巨石攔路,溪邊鮮花小草柔情的挽留,終不改歸海的初衷。隻有一切隨緣,才能卸下捆綁於心的精神枷鎖,才能輕裝上陣。一切隨緣是無為而有為,是無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種標誌,是成功者的一種素養。

2.順其自然,保持一種超然心態

水在流淌時是不擇道路的,樹在風中搖擺時是自在的。隻要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人生就會充滿了快樂。

其實,再美好的事物,結果都是一樣的——或好或壞、或高或低、或美或醜、或大或小,感覺上沒有什麼差別,不同的是它的過程,在過程中享受奮鬥的愜意,那才是幸福愉快的。這個過程就是境遇,一種無法抵抗溫馨提示:

處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很難做到心如止水。尤其是攀比之心,嫉妒之心,更如同兩根棍子,在人們的心中攪動,這時就更難讓心緒得以安寧。的客觀現實,你隻能順其自然而為。

佛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草籽,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不好了!草籽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跺腳。

“沒關係!草籽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一大早小和尚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點頭:“隨喜!”其實,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也許會收獲一份意外的驚喜。

順其自然並非是消極的等待,順其自然並非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順其自然其實是尋求生命的平衡。誰能達到這種境界,誰的生活就美好,誰的生命就有質量。

不如讓很多事順其自然,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漸漸晴朗,思想負擔也會減輕許多。

3.隨遇而安,在安寧中享受人生

在滾滾紅塵中,人們為了過得更好,更舒服,更愉快,也就是提高生活的品質,而緊張拚搏。什麼是好的生活品質?無非是衣食豐足無憂,無非是心情輕鬆自由。而人們往往在追逐這些的過程中放棄了自然心性,結果弄得心情憂鬱緊張,這反倒失卻了追求的根本,就連出發點都失去了。

溫馨提示:

滾滾紅塵,盡是風花雪月,漫漫人生,處處悲歡離合。人生之苦皆因不能順其自然。隻要做到隨遇而安,生活便再無煩惱。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麵是自然平靜的,沒有被塵土遮蔽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類的心靈根本無須刻意來清洗,隻要除掉心中的邪念,那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出現,日常生活的樂趣,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隻要排除內心的一切困苦和煩惱,那麼快樂、幸福的生活自然會呈現在你的麵前。

心中停止一切陰謀詭詐之後,就會有明月清風到來一樣輕鬆舒暢之感,因為從此不再為人間的煩惱而痛苦,思想遠遠超脫世俗之外,自然不會聽到外麵的車馬喧鬧之聲,就不一定非要過隱逸山野泉邊的隱居生活。此意與後麵“為而不爭”有共同之處,道法自然也並非要人們脫離塵世。脫離塵世其實是消極的人生態度。

在塵世中,我們可以設想這樣的境界——在雪花飄落的月夜,天地間一片銀色世界,這時人的心情也會隨著清朗明澈,在和風徐徐吹拂萬物一片生機的春季,這時人的情緒自然也會得到適當的調劑,可見大自然和人的心靈是渾然一體互相融和的。宇宙萬物蘊含著勃勃生機,天人合一,氣息同步,則能天長地久,萬事亨通。孟子說:“環境改變氣度,奉養改變氣質。”意思是說:人們修身養性,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環境。尤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麵對月黑殺人夜,如果麵對生死離別場,能要求自己像老僧入定般用意念來控製自己嗎?所以自古騷人墨客,歌頌春而厭惡秋,因為春天一片生機而秋天一片蕭瑟,人們歡迎萬物的生長,原因在於人們在蕭瑟淒涼中難以感受人間的溫暖。同樣,人們歌頌白雪而厭惡炎夏,雪是冬天的產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的純潔的性格,像雪一樣的,像冷天一樣堅硬而安寧,因此古人才有“梅須遜雪三分白”的詩句。梅對於文人是寵物,但比雪之純潔又輸三分,這實際上是表達出人的一種願望,用大自然的變化來喻人的性格,人的節操,這一點人與自然是相融和的。禾苗的茁壯,全賴雨露的滋養。江海的不竭,全靠細流的彙聚。同樣的道理,人的本性也會憑人自身的保護與保全。但這裏有一說:“智者凋心不凋身,愚者凋身不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