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樂觀自在,不為貧富貴賤而煩憂(1 / 3)

生活雖有貧富之分,人格卻無貴賤之別。因為,或貪或富,誰都無法拒絕我們自己在平靜中體驗快樂。事業有成敗,但生命卻無輸贏。因為,或得或失,都將成為過去,最重要的是要珍惜眼前,在平常心中達觀處世。

1.樂觀自在的心態讓人生更加絢麗

擁有樂觀自在的心態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美國心理學家瑪格麗特·柯貝特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大大增強,心情也很輕鬆。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人的胃、肝、心髒和所有的內髒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幾千年前,賢明的老所羅門王有一句格言:“樂觀自在的心有如一劑良藥,破碎的心卻吸幹骨髓。”

溫馨提示:

快樂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習慣。美國前總統阿伯拉罕·林肯說:“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快樂與犯罪行為的關係之後,得出結論說:古老的荷蘭格言“快樂的人家不邪惡”,在科學上是站得住腳的。他們發現,大部分罪犯出身於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樂的經曆。耶魯大學對“挫折”做過10年研究,結論是,我們所說的不道德和對他人的敵意,很多是因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唯一藥方。

平時我們對於快樂的普遍看法常常是本末倒置的。我們說:“好好幹,你會快樂。”或者對自己說:“如果我身體健康、有所成就,我就會快樂。”或者教別人“仁慈、愛別人,你就會快樂。”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保持快樂,你就會幹得好,就會更成功,就會更健康,對別人也就更仁慈。”

快樂需要擁有克服困難的心理與行動,需要有樂觀麵對困境的心態,如能這樣,人生定會美麗。

快樂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但現代人往往迷失於名利、金錢等追求中,而忽略了真正的快樂。

如果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成為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那麼對於社會來說,這也許並不是什麼福音。君不見,有多少背負盛名之人其實都是空有其名?他們從不施益造福,隻求自己袋滿腸肥。比起這些欺世盜名之徒,許許多多普通人的知足常樂不失為一種獨善其身的生活形式。

快樂的人在早晨起床時,快樂便決定了他們要擁有怎樣的一天。他們決定,無論境況或順或逆,都要盡可能使每一天過得充實、有意義。當困難發生的時候,他們會集中心神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而不是專注在問題的本身。

快樂的人凡事盡力而為,卻不強求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知曉,無常是通往自由之路。他們在周圍的每一件事情裏發現美善的意義,但卻從不要求從別人身上得到快樂,因為他們清楚地知曉,快樂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掌握在自己的心智的主控狀態。

快樂,是一種感覺。它無處不在,但無聲無息、無形無體,全憑我們敏銳的感受和細致的體驗。什麼都可以是快樂的,隻要放開心靈去感受、去發現、去捕捉,快樂就不會一次次和我們失之交臂。

充滿夢想地生活,充滿激情地生活,充滿渴望地生活。夢想會使我們活得輕盈,激情會使我們活出生機,而渴望會使生命傲然挺立、永不枯萎。我們永遠不能占有整個世界,但我們可以擁有這現實世界的一小部分。無需建立,無需尋覓,我們就站立在屬於我們的那塊土地上。這一片空間並不很大,但它再小,還是深藏著我們的快樂。

於是,不管得到生活的哪一樣饋贈,我們都會覺得已經足夠,因為我們快樂著。

快樂,是影子。隻要心中有熱情的陽光不滅地照耀,影子就會在我們的腳下伸展。快樂的人具有樂觀、自在的心態。一個決定要以積極、樂觀心態生活的人,無論外在環境或晴或雨,或順或逆,都無損他決定快樂的心。

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人能隨時感到百分之百的快樂。正如蕭伯納所諷刺的那樣,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感到不痛快的事情和環境,從而使我們感到快樂。我們對事情牢騷、不滿、懊悔、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於習慣。我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這種習慣性的不快樂反應大多起因於我們自以為有損於自尊心的某種事情。甚至一些非個人的原因也可能被認為是傷害我們的自尊心而引起我們不快樂的反應,如要乘的公共汽車來遲了,要打高爾夫球時偏偏下雨了,等等。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變成了生活的主人而不再是奴隸。快樂的習慣使一個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條件的支配。

人是追求目標的生物,所以,隻要他朝著某個積極的目標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快樂就是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的前提。人隻要發揮目標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環境如何,他都會感到十分快樂。愛迪生有一間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實驗室沒買保險而被火白白燒掉了,後來有人問他:“你該怎麼辦呢?”愛迪生回答說:“我們明天就開始重建。”他保持著進取的態度,可以斷言——他絕不會因為自己的損失而感到不幸。

我們所謂的災難很大程度上完全歸結於人們對現象采取的態度,受害者的態度隻要從恐懼轉為奮鬥,壞事就往往會成為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們嚐試過避免災難而未成功時,如果我們同樣麵對災難,樂觀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會脫落,變成一株美麗的花。

2.世事通達,生活就會瀟灑自如

人性中的弱點,是好榮而惡辱,人人都想追求榮譽,人人都避免受辱。但正確的榮辱觀當是:榮辱不在於富貴貧賤,而在於道德的高下;富貴不為榮,貧賤不為辱;以有德為榮,以無德為辱。君子應該得到富貴榮華,但富貴榮華不是一個人所以成為君子的條件;小人應該處於貧賤,但溫馨提示:

看透生活的人,絕不強求身外之物,因而活得瀟灑。洞悉人生的人,絕不把得失榮辱放在心中,因而活在當下。貧賤也不是一個人所以是小人的依據。所以,求榮避辱,應該在道德修養上努力,而不是一心去追求富貴。

世事通達的人,在榮辱問題上,能夠做到“難得糊塗”、“去留無意”。如此這般,便能做到活得瀟灑自如,順其自然。所以,當一個人憑自己的努力、實幹,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獎賞、愛戴、恭維時,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寵若驚,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

世間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雲,榮譽已成過去,不值得誇耀,更不足以留戀。有一種人,肯於辛勤耕耘,但卻經不住欲望的誘惑,有了點榮譽、地位,就沾沾自喜,飄飄欲仙,甚至以此為資本,爭這要那,不能自持。也有一些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居官自傲,橫行鄉裏,他活著就不讓別人過得好。這些人是被名譽地位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了。豈不知,危險與災禍也會因此而降臨。

達觀之人,得到了榮譽寵祿也不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耿耿於懷,憂愁哀傷。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得而失之,失而複得的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

有的人在榮譽寵祿麵前也許能經得起考驗,但他未必能經受得住屈辱和打擊。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士可殺不可辱”等,都是對古往今來那些豪傑英雄的讚美。麵對邪惡,為了正義,寧死不屈,以犧牲性命來表現偉大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這就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在特殊情況下,“忍辱”也是為了真理和正義,為了更多的人贏得榮譽,這就是“忍辱負重”。眾所周知的《紅岩》中的華子良,裝瘋賣傻那麼多年,遭到敵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誌的輕蔑,為的就是要在關鍵時刻營救戰友,榮辱觀同樣偉大高尚,凡夫俗子望塵莫及。

做達觀之人,須世事通達。隻有世事通達,榮辱不計,才能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看清紛繁的世界,才能活得光彩清白,活得瀟灑自如。

3.豁達之人,人生自當逍遙樂道

豁達是個人信心的表現。豁達的人凡事都看到另外的一麵,這樣的人生就會輕鬆很多。金色的秋天,稻穀成熟,田野一片豐收景象,農人聚集起來慶祝好年成,大地洋溢著一片歡樂。

佛陀來到農莊,許多人都恭敬地供養他。隻有一個生性固執的農人,溫馨提示:

樂觀是對未來的信心,而不是盲目的無知。人生誰都有過走入困境的經曆。此時支撐自己的唯有鎮定、樂觀的心態和豁達的胸懷。十分生氣,他大怒:“我們平時勤力耕種,才有今天的收獲,你為什麼不學我們呢?”

“長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氣地回答。

“可是,”農人追問,“你是農夫嗎?你的牛、種子和田地在哪裏呢?”

佛陀說:“眾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入正道是我的種子,精進是我的犁牛。”

佛陀向他解釋說:“我在眾生的心地撒下入正道的種子。我勤力耕耘他們的心地,使他們解除煩惱,得到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