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樂觀自在,不為貧富貴賤而煩憂(3 / 3)

事物都有兩麵性。當我們失去某一件東西的時候,必然會得到另外一件東西,雖然失去的很珍貴,但又有誰知道你得到的東西不比你失去的更珍貴呢?大多數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失去的已經證明它很珍貴了,得到的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證明它是否珍貴。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的是耐心等待。

凡事都看開一點,這應是人生最明智的處世哲學。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坦然接受。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7.淨化內心,達觀地看待榮辱成敗

每天我們所經曆的事情,有愉快的,有悲傷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平靜的心了。×國著名詩人約瑟夫·艾迪遜曾這樣說:“真正的幸事溫馨提示:

心屬於我們自己,我們是內心惟一的主人。把所有負麵的反應都阻隔在心門之外,我們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生活的喜悅。往往以苦痛、喪失和失望的麵目出現;隻要我們保持心靈的平靜,我能看到柳暗花明。”

如果我們的心境理智平和,自然會過濾掉所有對我們不利的思想和情緒,使我們不會受到影響。我們要拋開所有消極與否定的思想,才能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而所謂的“拋開”,也包括把消極的思想,轉變為積極的思想。也就是我們要多想想愉快的事情,不要去鑽牛角尖。

每當我們遭遇挫折或逆境時,平靜之心,就像是一位無形的朋友默默地幫我們脫離困境。為此,無論人生麵對怎樣的失敗和挫折,我們都要懷有一顆平靜的心,要對明天充滿期待,而不要過多去想昨天的遭遇。

人生之中,始終做到心境平和當然不太容易,因為總有一些不健康的消極情緒會極力擾亂我們平靜的心。所以,一定要拒絕那些所有使我們感到焦慮、恐懼、憤怒、痛苦、嫉妒、貪婪以及妄想的念頭,否則我們將會失去內心的平靜。

把我們的憤怒和憂傷拋到腦後,把我們的嫉妒和報複還給敵人,不要讓這些心靈的魔鬼再擾亂我們平靜的心。除非我們自己願意,否則沒有任何人能夠以任何方法來打破我們的幸福與寧靜。

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一生所經曆的事情,無論是好還是壞,事件的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事情的感受及反應。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所有不愉快的經驗,轉變成對個人及世界極有利的契機。

我們必須承受一連串的挫折、失望、打擊和失敗,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杜魯門曾經是一名失敗的成衣商,日後卻成為美國的總統。所謂的失敗和打擊,大多能使我們發掘更多的機會,得到更大的快樂,更能領悟人生的真意。

我們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心情,過濾不當的情緒及思想。我們能夠改造我們的內心,達成任何人想要追求的目的。我們不能控製別人的行為及許多使人憤怒的外在因素,但是我們可以控製自己對這些行為及狀況的反應。

誰人不願流芳百世,哪個願遺臭萬年呢?人都好榮惡辱,趨利避害。其實,人生中的富貴、貧賤、得失、榮辱皆如春風秋月,自去自來,與心全無牽掛。既然如此,人生就應當可貧可富,可貴可賤,可得可失,可榮可辱,對成敗得失又何必那麼在意呢?

窮達進退的變遷是人生遭遇的基本形式,人應該做到窮不易節,達不失廉;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不因窮困而改變自己對理想的追求,也不因富貴而背離自己做人的道義。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生在世,可謂苦樂相伴,所以苦樂觀也是安身立命的一個方麵。君子憂不在天下,小人憂不在一身,對不同的人而言,苦樂也是截然不同的。對達觀恬淡的人來說,他們辛苦勞作,不以為苦,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而那些利己者,追求外在功名利祿的人,是不可能有這種樂趣的。

人應該盡量忍耐對外在功利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的欲念,這隻是一時的。所以真正懂得喜憂的人,是得意而憂,逢喜而懼。立誌要苦,意趣要樂,在困難和艱險麵前,保持樂觀的心態。成與敗相對而生,能忍敗,能吃苦,才能成大業。歡樂、喜悅,這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也是隨著滿足和安逸而來,也就自然和人的欲望相連。欲無止境,作為常人,“無欲”也許標準太高,但縱欲也絕不可取,還是知足常樂,付笑談於成敗榮辱,才能正確對待各種人生的遭遇。

達觀看待人生成敗,則要正確地看待金錢。當代人,許多癡迷於金錢物欲,為此甚至不惜放棄人格信仰,鋌而走險。誠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金錢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財富的表示,是一種權力,是成功的一種象征。人們用金錢確實可以做到世俗社會的絕大部分事情,可以滿足人們的很多夢想。但以平常心透徹地看清楚金錢的本質,就能夠把社會的金錢與金錢的社會都看透、看穿,這要求你看重金錢,又看輕金錢。不貪、不奢、不執著,這是瀟灑的自在。理智地運用、集散金錢,才能擁有很好的平常心。

現代人在金錢問題上尤其應該達觀,掌握運轉金錢的智慧之後,平平常常地運轉它。

在發財的問題上,在金錢的問題上,很多人是有病態情結的。因為在精神上對金錢有罪惡感,有羞恥感,有各種各樣的不安感。

對金錢的貪心是病,對金錢沒有道理的拒絕也是病。當天下所有的東西都在流動的時候,金錢也應該流動。對於屬於自己的金錢應該這樣看,它們是我的,又有可能都不是我的。

當你對金錢采取一個透徹的平常心,就會不受是否擁有它而幹擾,不會為得到它而極樂,不會為失去它而狂悲。

如果你現在想做一個事情,要運用金錢,就要善於把做事和運用金錢通融起來,運用得無拘無束,使得它不成為你的負擔。

安貧樂道,安富也樂道,才能活得達觀、自在、坦然。

8.潔身自愛,做到出瘀泥而不染

潔身即是要求自己的行為潔淨純正。自愛,則是自己珍愛自己的身體、人格、聲譽,使自己生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樂趣、更有意義。

潔身自愛,是做人的意義,是修身養性的根基。

自愛與自尊常常連在一起。隻有潔身自愛的人才能做到自尊;隻有自尊的人才能潔身自愛。

溫馨提示: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要求自己要自重,不要隨波逐流,不要自輕自賤,超過了這個限度,自愛就會變成自私。要潔身自愛就要謹防被汙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宇宙空間,優劣並存,我們既要天天攝取真善美的營養來充實自己,又要時時注意清洗沾染到身上的汙點,以保持身心的清淨。宋代周敦頤熱情地讚頌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我們都應該潔身自愛培養像蓮花那樣的品質。

(1)自愛不是自戀

一個人的自愛,隻有與關心群眾愛護集體相結合時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自愛與自戀是有區別的,那種過分珍愛自己的人就會變成一個自戀者,從而脫離了大眾,孤芳自賞。這種態度違背了道德意義上自愛的要求。道德意義上的自愛是恰如其分地、公正地對待自己,同時又能誠摯地、熱情地對待他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自愛。正如古人所雲:“未有愛人而不自愛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我們要做一個既能自愛又能愛人的智者。

在社會利益同切身利益發生衝突時,能自覺地維護整體利益,舍棄個人利益,履行自己對社會的義務。這種自重的道德情感,是自愛境界的道德升華。如果過分看重自己,乃至因此而導致斤斤計較,爭名奪利,那就會破壞集體利益,影響人際關係,自愛便會在自私的迷霧中悄然失落。

(2)自愛是有分寸的

過於自愛則會轉化為自害。明代呂坤說:“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於自愛,則一無所為。”生活的實踐告訴人們:人不自愛,易於越軌;過於自愛,易於自毀。那些為社會進步、為民眾造福而拚搏的人,似不自愛,卻是深層次的自愛。居裏夫人因搞鐳的試驗,燒傷了皮肉,炸毀了房屋,看上去太不自愛了,可是她用自身利益的犧牲,換來了科學的進步;她用自身的傷痕,刻畫出自愛的曆史印記。

現代文明的發展,使人們更多地重視物質利益、追求物欲享受,從而容易忽視對道義的追求。潔身自愛也是要求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自覺地追求心靈美,實現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