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社會紛繁複雜,活在當下,就要在塵世的喧囂中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淡定。當下的生活百味交集。活在當下,就要在人間的悲喜中,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以平常之心品味真實的人生,你才能知足而惜福,自在而快樂。
1.淡泊人生:生命的至高境界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麵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平靜中體驗歡樂,在恬淡中溫馨提示:
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者不慕名利,超然物外,超越自我,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充實自己。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就在平凡而真實的生活中。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古代有一個王國,國王剛剛登基,外族都不臣服,經常犯邊滋擾。於是國王召開會議,決定用武力使四夷臣服,進而安定邊疆。
國王做好了決定就頒布詔書,民間若有肯為國出力者,皆有重賞。不出十天,有三個年輕人應召而來。高個子的叫若木,善騎術;矮個子的叫賓蒂,善射術;中等個的叫天定,善於謀略。國王擇日讓他們三個帶領大軍開赴邊疆了。
日子不多,邊疆的喜訊不斷傳來,三個年輕人屢建奇功。一個月以後,邊疆得到了安寧,四夷全都臣服。得勝之師回到都城,國王要給將士論功行賞。
國王對三個年輕人說:“有什麼要求盡管說!”
若木說:“我要做大將軍,為陛下鎮守邊關!”
賓蒂說:“我要做尚書,替陛下分擔國事!”
天定卻說:“我一不當官,二不領兵,三不要錢。我隻希望陛下能賜我一群牛羊和一塊牧場!”
國王很驚詫,不過還是一一滿足了三個年輕人的要求。
過了若幹年,天定正在牧場上吹著笛子,歡快地牧牛羊的時候,消息傳來,若木和賓蒂因為權勢熏天,遭到了國王的猜忌,全都被陷害入獄了。做人之道: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高雅君子、哲人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潛心鑽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擘。是啊,隻有心境平和,心態平常,心緒平靜,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安詳與寧靜。
人生本來極短,像流星劃過天空一樣。赤條條來,又將赤條條去,這麼短暫的人生,何必為世間物所累?
在生活中放下思想包袱,不必為已經找不回來的東西徒勞,更不要為它心累。換句話說,千萬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堆積在心裏,讓我們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把沉重的東西統統丟掉,輕裝上陣,用輕鬆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然而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欲望滿足不了的痛苦。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悠悠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則,他不是活得太憂鬱,就是活得太無聊。淡泊,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美的靈魂對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的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泊就在其中。這或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能做到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淡泊人生,生命難得恬淡,難得從容。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人的一生中興衰榮辱,得失進退,誰也不能掌控,唯有保持一份淡泊的心胸,才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傷害。
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現實主義的逃避者,而是在充實有意義的工作和學習之餘,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有進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穀。如果我們認識到平淡是真的道理,那麼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心理平衡,作出明智的選擇。
做人之道:做人要幾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達的心態,是一份明悟的感覺。淡泊為人,才活得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繹得精彩。
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曆史長河相比,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轉瞬即逝。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曆程的潮漲潮落。隻要悟透了其中的禪機,便會豁然開朗。
平淡的日子不會永遠平淡,隻要懷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定能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歡樂和成功給予的那份慰藉,譜寫出生命中最璀璨輝煌的樂章。
2.像諸葛亮那樣淡泊明誌
三國時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諸葛亮,在他所著的《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他認為儉與淡泊,是一種恬淡寡欲而又儉樸的生活方式,隻有心境安定冷靜才能思慮深遠。“遠”就是實現理想抱負的遠見卓識,隻有恬淡儉樸的生活方式才能砥礪人的誌趣。“誌”就是建功立業的大誌。諸葛溫馨提示:
淡泊是一種平靜內心的修身誌向,也是一種拋卻名利的處世態度。淡泊人生的人,所得到卻是幸福的人生和精彩的人生。亮的這一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直到今天,人們常將“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書寫成條幅懸掛於房中,或置於書桌上,做為自己的座右銘。
諸葛亮作為一位政治家所具有的寬闊的情懷,要求人們重視治心修身,培養節儉好學的道德品質;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虛度年華,苦誌成學,將來做成一番事業。
諸葛亮“淡泊明誌”的思想意境深邃,影響深遠。他以“淡泊明誌”去教育後人,教育子女,希望他們要立誌成才,幹一番事業。他還是一位注重身教的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淡泊明誌”的思想其實是我國儒家“安於貧而樂於道”的思想品德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稱讚他的弟子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東漢有位楊彪,史傳說他“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但是這種遠離人世、甘於寂寞清貧的主張很容易引發人們的厭世心緒。諸葛亮的“淡泊明誌”則發展了儒家這一思想的積極成分,化消極為進取,澹泊之中懷有大誌,清貧之中向往奉獻。“淡泊明誌”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僅要求人們做到不圖名、不爭利、不貪享受,而且還要懷有宏偉遠大的抱負,堅忍不拔的毅力,忠貞不渝的赤忱,以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春秋時期,齊國丞相晏嬰,雖然身居高位卻一直住在一處祖上留下的老宅子裏,齊景公看到他的宅子低濕狹小,環境嘈雜,有意為他修建新居,幾次都被他謝絕了。齊景公便想出了一個“調虎離山”之計:他要晏嬰出使晉國,然後把晏嬰的鄰居遷走,拆了鄰居的住房,擴建成新宅。晏嬰從晉國回到齊國之後,新居已經落成。晏嬰向景公謝恩之後,便拆了新居,又按鄰居們原來住房的樣子修複了其住房,讓鄰居重新搬了回來。景公無奈,隻得同意。晏嬰這種身為一國丞相,久居陋室而謀大事,拒毀民居為己建宅的高風亮節,就是淡泊明誌美德的生動體現。
古往今來,淡泊明誌者層出不窮。這些人對個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顧的態度,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對理想、事業的追求上。明代大學者徐霞客,不為仕途利祿所惑,全身心探求學問,考察地理,30年如一日,“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旋泊岩棲,忍饑耐寒”,終於寫出了集地理、人文風俗於一體的巨著:《徐霞客遊記》。
賢哲洪應明先生在《菜根譚》中這樣說:“能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樣清純玉一樣潔白,而講究穿華美衣服的人,他們多半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因為一個人的誌氣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是在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怠盡。”
大凡貪圖物質享受的人,其生活往往容易陷於糜爛,而精神生活空虛不堪,同時也不會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們為了能得到更高層次的享受,就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鑽營名利,甚至擺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態度也在所不惜。為人處世,如果不本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而過分追求生活享受,不但會作出無恥的行徑,還會觸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禍。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見利讓利,見名讓名,這是中華傳統的人生大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常人就能擁有,它需要人生的長久修煉。
今天的社會是五光十色的大幹世界,有著各式各樣的炫人耳目的名利誘惑,要做到“淡泊明誌”很不容易,這就更需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把古人“淡泊明誌”的閃光思想發揚光大,求澹泊而不求利祿,有大誌而不虛度年華。隻有這樣,才不會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場上渾渾噩噩地了卻一生。